Home » 當電視成為一種「運動」,我們該如何透過電視呈現「原民觀點」呢?

當電視成為一種「運動」,我們該如何透過電視呈現「原民觀點」呢?

by journalismntu

本周二(3/4)台大新聞研究所邀請原住民族電視台製作人兼主持人的 Kolas Yotaka(阿美族)到場向新聞所同學分享身為一名原住民族媒體人的經驗與觀點。 Kolas 表示,「長久以來,這個社會總漠視原住民族報導。大眾對於原住民族是陌生與不了解的。」因此,她特別以「Mata!原住民族新聞之眼」為題,帶著新聞所學生們以原住民族的觀點,剖析新聞報導的價值,增加學生們對於社會全體的認識。  

何謂「原民觀點」?

採以不同的視角切入,卻同樣呼應社會的脈絡,並真實反映原住民族在此現況下的困境與挑戰,這正是一則達到社會對話與彼此瞭解的好新聞。

演講一開始,Kolas 並提及做一則原住民族新聞,必須具有原住民族觀點才是合乎標準的。Kolas 表示在公視開始製播《原住民新聞雜誌》時,有人認為只有擁有原住民血統的媒體人所做的新聞就是具有「原民觀點」的新聞。但相反地,也會有人認為就算是非原住民族,只要能做出反映原住民問題的新聞,同樣是具有「原民觀點」的報導等的討論。然而,在台灣對於什麼樣的新聞才合乎「原民觀點」準則,仍是各方表述且敏感的問題討論。 對此,Kolas 以由全球世界原住民族廣電聯盟所舉辦的「國際原住民族新聞獎」(World Indigenous Journalism Award,簡稱「WIJA」)為例子。WIJA 對於何謂原住民新聞的判別,主要聚焦在報導本身是否提供相較於其他媒體的不同的角度,以及是否增進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對原住民族現況的瞭解等方向。Kolas 認為原住民族新聞的目標群體不是只設定在原住民族,更重要是推及到非原住民族,讓大眾也能藉由新聞認識與瞭解原住民族的立場與現況,進而達到雙方間的互動與對話,才是達到「原民觀點」的標準。 Kolas 以挪威薩米電視台所製播的一則關於北非 Amazigh 族民族於茉莉花革命中的抗爭恢復正名的行動為例。她表示當全世界的媒體都將茉莉花革命的報導重點聚焦在中東政權的動盪時,挪威的薩米電視台聚焦在 Amazigh 族;由於 Amazigh 族長久以來受到阿拉伯世界的統治,為求自保並融入阿拉伯世界,將自己的族語與文化隱藏起來。而當茉莉花革命開始延燒動盪整個阿拉伯世界之時,趁著這股潮流,他們挺身為自己正名並爭取權益。Kolas 認為這是一則她非常喜歡的原住民族新聞,因為它採以不同的視角切入,卻同樣呼應社會的脈絡,並真實反映原住民族在此現況下的困境與挑戰,這正是一則達到社會對話與彼此瞭解的好新聞。  

原民觀點 vs. 新聞倫理

儘管此則新聞極具「原民觀點」,然而觸碰到台灣的新聞倫理規範時,卻只能以不播的方式處理。而這也是台灣原民台在製播新聞的困境之一。

Kolas 表示原住民族新聞除了要客觀中立外,更要呈現出非原住民族看不見的現實,挪威薩米電視台所做的 Amazigh 族報導就是一例。除此之外,Kolas 也分享其他國家原住民族新聞台的參賽作品,說明他們如何呈現各國的原住民現況。 以毛利電視台為例,Kolas 說明此則新聞的重點在於一名毛利族的男子搭訕一名白人女子不成,被對方視為暴力分子,警方見狀直接槍擊此名毛利族男子。事後,不僅未緊急就醫,且任意將他置於街頭外,直到隔日才被人發現,早已是一具冰冷的屍體。此名男子的家屬認為警方不問原因、無故開槍,根本執法過當。但警方卻只回應此乃安全考量才有此一舉動。Kolas 指出這則新聞所要凸顯的正是毛利族長久以來所遇到的社會不平等、歧視的現況。因為對於毛利族的不瞭解,錯誤歸因毛利族都是殘暴的,是暴力分子,因此才釀成此事件的發生。 Kolas 認為這是一則真實體現出毛利族困境的新聞報導,非常能做為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借鏡並播出的深度報導。然而,由於此則新聞中,有許多直接拍攝遺體傷口、面貌等畫面;此外,由於新聞取向過於偏向罹難者家屬的立場與情緒表達,過於偏袒、不夠客觀等因素;因此,回歸到台灣對於新聞倫理的要求與規範,是無法播出此則新聞的。Kolas 表示儘管此則新聞極具「原民觀點」,然而觸碰到台灣的新聞倫理規範時,卻只能以不播的方式處理,非常可惜。而這也是台灣原民台在製播新聞的困境之一。  

終極目標:「民族自決」

這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去主導各族群的發展,各族群都該擁有向他族群對話的權利,並達到兩方間的平等互動,這才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存在的意義。

Kolas 認為原住民族電視台的目標,就是必須將電視視為一種「運動」工具。 所謂的運動,在於藉由此一媒體平台改變大眾對於原住民族的想像,瞭解原住民族在此社會下的發展脈絡與困境,進而達到原住民族自決,以及與非原住民族間的平等對話,此乃原住民族媒體的最高訴求。Kolas 表示,這社會不能只有一種聲音去主導各族群的發展,各族群都該擁有向他族群對話的權利,並達到兩方間的平等互動,這才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存在的意義,正也是台灣原住民族電視台努力的方向,以達到真正的「民族自決」!  

(報導內容為 Kolas Yotaka 個人言論,不代表原民台立場。) (本文原標題〈Kolas:原住民族新聞觀點=了解原住民族,增進族群對話,原刊載於《臺大新聞 e 論壇》,文內小標為《Mata‧Taiwan》編輯所加。)

[caption id="attachment_2592"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amazigh Amazigh 族長久以來受到阿拉伯世界的統治,為求自保並融入阿拉伯世界,將自己的族語與文化隱藏起來。而當茉莉花革命開始延燒動盪整個阿拉伯世界之時,趁著這股潮流,他們挺身為自己正名並爭取權益。[/caption]  

作者介紹

台大新聞 E 論壇,由台大新聞所架設,內容有《臺大新聞論壇》線上閱讀、傳播法規研究、媒體產業研究、數位傳播研究、新聞內容分析、新聞工作者研究、閱聽人分析、台大新聞講座,以及本所師生採訪作品、影像作品等資源分享。歡迎校內外人士投稿,來信請至 [email protected] 信箱。
[AdSense-A]

相關故事推薦

 

相關內容推薦

  • 書名: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紀事(Distant Witness)
  • 作者: 安迪.卡文(Andy Carvin)
  • 譯者:鄧伯宸、徐大成
  • 出版社:立緒
  • 定價:450元(優惠價:7折315元)
  • 介紹:
         這是一個戰爭的故事。   所有這些故事,如果不是有人在現場運用社群媒體做出了報導,   全都會消失在歷史的縫隙之中。   2010年年底,北非與中東地區陸續爆發「阿拉伯之春」抗暴風潮,這是歷史的亮點,也是突發新聞報導方式及新聞控制權的一次漂亮革命。本書作者安迪.卡文(Andy Carvin)——被《衛報》譽為「推特革命的人」——別開生面地以第一人稱視角,帶領讀者目擊阿拉伯之春。   從埃及到利比亞到敘利亞,安迪.卡文鍥而不捨地即時報導改寫了人們的新聞經驗。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變成了參與者,與現場的革命分子互動。安迪.卡文對推特的獨特了解及運用,加上他在該地區的經歷、與當地人的關係,以及身為新聞從業人熾熱的好奇心與懷疑態度,特別是他開闊的心靈與胸襟,大大地豐富了整個故事,有時甚至本身也成為故事。   推特復推特,一天多達一千五百次。透過他,突尼西亞、埃及、巴林、利比亞、葉門及敘利亞街頭的目擊者及參與者與無數網路上的人接上了頭。   部份回憶,部份歷史,本書包含許多革命分子在街頭、在網路上爭取自由不為人知的故事──社群媒體未出現之前,這些故事不可能有人報導。充滿爭議、發自肺腑、緊扣時間,本書擷精取華,提取了阿拉伯之春關鍵時刻的勇者群像:擁抱新科技、散布真實故事、為自由而戰的勇士。

 

你也有原住民或的部落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採訪報導:吳震威/圖片來源:Alfred Weidinger(CC Licensed)
[AdSense-B]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