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讀者迴響】若學中文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又該如何復振族語?

【讀者迴響】若學中文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我們又該如何復振族語?

by admin

《Mata‧Taiwan》日前分享了一篇關於智利原住民族要求立族語為官方語言,以復振族語的文章:〈九種族語一半死透透!智利原住民族:請立刻將族語列為官方語言!〉。以下為我們的讀者 Luan Kiciulan 針對該文章做的回應: 學習語言要有時間,使用語言要有空間,而適應外界的生活(如:使用漢語、英語與外族溝通)有其實際上的需求;要這三者兼顧,以台灣漢原民族高度重疊的生活空間比例來看,可能有其行使上的困難。在台灣,漢民族幾乎掌握了台灣所有的文化空間,也等於是直接或間接掌握了族人的生存權。  

我們不可避免中文做為主要溝通工具

我們必須要承認這是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失去中文的溝通能力,幾乎等於斷絕了我們在高度重疊空間下的競爭力。

在台灣的原住民族,即使是相同族群,不同部落之間散居各地,文化及語言也有著極多細部的差異,各部落生態(指貧富、人口密集度、漢化程度……等)也不同。我們生活環境不允許我們高度且集中地使用我們的語言,以排灣族為例,即使是原住民族中的第二大族群,也並非這 9 萬多人口能夠在下班或是閒暇之餘彼此形成一個文化與語言的空間,再加上網路文化的快速入侵,我們幾乎是不可能避開使用其他語言的環境,特別是 ──「使用中文」:我們必須要承認這是我們的生活中很重要的一環,失去中文的溝通能力,幾乎等於斷絕了我們在高度重疊空間下的競爭力。   離開部落後的環境,從學校開始就是以中文為主要的溝通工具。升學、求職進入職場後與同事相處,都不可能避開中文。 我們必須要將中文視為重要的使用語言,以確保族人未來能在外界有生活的能力。   從需求理論來看,確保了生活(生理滿足)之後,才能擁有其他更高階的需求。以目前的語言環境看來,族語的學習其需求層次可能已經高過了生理滿足的層級(因為滿足生理需求不能只使用族語),如果族人不能突破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遑論其他!另外,如果族人因為不能使用良好的中文(例如:參加考試…… 雖然難過,但這是事實……)而失去競爭機會,將會使族人在外受到沉重的心理打擊而退縮。  

競爭力之後,透過網路找回下一代的身分認同

提升身分認同需要有能讓族人覺得值得效仿的精神代表,其中的精神才會被傳承下去。

培養族人的競爭力是其一。其二,我認為我們也可以反網路世代之道而行,利用網路將分散的部落族群相串聯,共同經營一個族人的文化空間,例如:共同討論祭典內容、時間、恢復部落傳統文化身分並(在祭典中)行使其功能(這是為了不與現代講求平等的價值觀相牴觸)…… 等等,使下一代對其身分產生認同,並達到傳承文化精神之目的。 提升族人對自己身分認同的方式,可以是找出相同族群中值足以代表族群精神的對象(例如:賽德克族的莫那 ‧ 魯道),向下一代訴說其事蹟以及精神,或是從族群(近代史實或傳說神話)故事中向族人分析出原住民族的生活信仰、道德觀……等精神層次之層面。提升身分認同需要有能讓族人覺得值得效仿的精神代表,其中的精神才會被傳承下去。  

保存族語,請先使其成為文化或精神象徵

一但語言失去了身為文化載具的功能,語言也就也就失去其生命,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關於政府對語言保存的法令制定,對其效果我是抱持懷疑的態度。即使制定了法令,語言的使用不可避免的還是跟使用者的意願以及必要性有著極大的相關。我認為保存原住民語言,需要先提升使用原住民族語言的使用機會(必要性),以及設計族語的學習動機,如果只是以口號性質的「保存我們的語言」當作學族語的理由,恐怕學習族語也會像多數學英語的學生一樣:學成了,頂多是多了項工具,但無法使語言成為文化或精神的象徵;學失敗了也無所謂,因為這樣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存。 一但語言失去了身為文化載具的功能,語言也就也就失去其生命,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總結: 語言的傳承首重其內涵以及文化。以我所居住的部落來說,我問過的人中,都沒有人有辦法回答「所謂原民精神?」此一問題,我也只能從上一代口傳的故事中自行消化、摸索;但無奈乎相關原民精神故事極少,目前多數人所依賴的仍是傳自於中華文化的儒家思想(或許近年來也逐漸受到其他文化的影響),並非原住民族過往所尊尚的精神,無論她是尚武、尚文、尊男、尊女或是其它我們所不知道的事情,總歸是讓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認同有所依歸。 有了對文化的嚮往,才會有依著該文化生活的動機。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提升身分認同需要有能讓族人覺得值得效仿的精神代表,其中的精神才會被傳承下去。[/caption]  
關於作者
Luan Kaciulan,來自屏東縣馬仕部落,從小到大都在部落裡生活,幾乎沒有離開過在部落的家。 我不諳自己的族語,對自己的文化也只停留在表面的認識。目前正努力一點一點的找回自己部落人的身份,朝著提升自我認同而努力,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打從心底愛自己、愛鄉、愛土的部落原住民。
[AdSense-A]

 

相關文章推薦

[AdSense-B]
 

相關著作推薦

  • 書名:珍惜台灣南島語言
  • 作者: 李壬癸
  • 出版社:前衛
  • 定價:360元(優惠價:7折252元)
  • 介紹:

被糟蹋貶抑數百年的「番語」,當今已躍升為國際學界公認的無價瑰寶,李壬癸院士以淺顯文字,親自講解台灣南島語言的珍貴、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

  在工業革命之前,南島民族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民族,其語言約有1000種之多。台灣南島民族(即所謂的平埔族與高山族)的語言,雖然只佔其中的1/50(約20種左右),並在外來勢力長期壓制下,早已瀕臨滅絕的危境,至今只剩14種還苟留殘喘著。但弔詭的是,現實中窮途落魄的台灣南島語言,在國際南島語言學界卻被視為無價瑰寶,因為它具有兩大特徵,是其他地區(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南島語言所不及的:   (一)語言之間最為分歧多樣(語言愈紛歧的地方,表示它時代的縱深愈長。換言之,台灣很有可能是南島民族的祖居地,古南島民族很可能是從台灣擴散出去的);   (二)保存許多古語的特徵。因此,國際上各派理論的建立、比較與辯駁,以及古南島語的構擬,都必須以台灣南島語言為依據,一定得引用和參考台灣南島語言的資料和現象。   台灣南島語言過去幾千年都沒有文字記錄,直到十七世紀荷蘭傳教士到台灣來以後,才為西拉雅和法佛朗(Favorlang)兩種平埔族語言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從明鄭王朝到清代,二百多年間並沒有留下多少語言資料。直至日治時期,才由小川尚義開啟台灣南島語言的研究大門,之後陸續有淺井惠倫、土田滋等人的投入。畢生鑽研台灣南島語言的中研院院士李壬癸,正是當前此一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學者,本書收錄了他近年來的十餘篇文章,可以代表其較近和較新的看法。李院士針對台灣南島語言的重要性、研究傳統、方法論、諸語言的關聯、歌謠及危機等議題,一一提出了權威性的看法。這些見解都曾以英文發表在國際知名的期刊上,得到國際學界的高度重視與討論,現經由作者本人親自改寫,以較淺顯易懂的中文呈現在讀者面前。   閱讀這些文章,我們既能看見奔走各地,搶救採集一息尚存的瀕危語言,比較研究彼此關聯的研究者身影,也能體會跨海整理編輯小川、淺井、史蒂瑞等人的研究遺產,並與現今的資料分析比對,積極融新匯舊的學術傳承苦心。這本兼具學術價值與科普教育的書籍之所以取名「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就是希望讀者能經由認識台灣南島語言,懂得珍重疼惜此一國際學界公認最珍貴的台灣文化資產,並為保存延續這塊島嶼的古老言語共盡心力。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