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部落遊學的反思:我們看議題的角度不盡相同,但都應勇於開啟對話的第一步

部落遊學的反思:我們看議題的角度不盡相同,但都應勇於開啟對話的第一步

by Contribution

  學習成為真正活在部落的人

假如自己是一個被掏空的杯子,那麼什麼是值得被裝進去的?

從就讀來義高中開始,我從高一便開始參加部落遊學,每年都會有相當多的收穫,不管是面對人或是面對事情,都能在過程中產生很大的改變。 這個過程,讓我們年輕人不再只是擁有血液、皮膚顏色的原住民,而是真正活在部落的人。 由於有前兩次的參與經驗,這一次老師鼓勵我擔任儲備幹部。我們常常接受別人的幫助,卻不願意伸手給予別人幫助,擔任儲備幹部,就是要預備自己在下一次部落遊學時成為可以幫助別人的人。 由於擔任儲備幹部的關係,接觸到的人也相對的多,不管是在想法上或者做事方法上都有機會跟不同人做更直接的接觸。這次因為招生結果沒有往年多,每個小隊幾乎都會有兩至三個原本在學校就認識的人,雖然有很多認識的人卻不見得有機會更深入去更深解他們。這次因為擔任儲備幹部的關係,我就要努力更多,像是去記住自己小隊組員的名字,再透過自我介紹與互動,去認識每個人的長處、適應能力與表達能力。 往年我參加部落遊學時,態度比較被動,都是等其他人來認識自己,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不敢介紹自己給別人認識。今年因為要主動與別人互動,才知道往年自己不足的地方與需要學習的地方。 假如自己是一個被掏空的杯子,那麼什麼是值得被裝進去的?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去年第一次接觸議題,第一次為原住民族發聲;今年開始主動關心、參與討論議題。(圖片來源:林文正)[/caption]   從五年祭,看見部落對文化的不同立場

心裡的矛盾過不去,因為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心與想法來看待這排灣族盛大且莊重的祭典。

來義高中就在古樓部落裡面;每一次進入古樓村入口的 Maljeveq(人神盟約,俗譯「五年祭」)意象時,總會覺得慚愧:由於現在部落族人有不同宗教信仰的關係,有些人幾乎是不太參與這樣的祭典,其實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心裡的矛盾過不去,因為不知道要用什麼樣的心與想法來看待這排灣族盛大且莊重的祭典。 入口處那三根直挺挺站著的刺球竿,一看上去就是思念…… 或許別人跟我的感覺是一樣的,也或者不太一樣,如果真正參與過一點點 Maljeveq 祭典時,就會發現最不捨的時候是送祖靈要唱 Iyaqu(編按1)的時候。 此時常會看到部落的 vuvu 因為不捨祖靈要回去了而哭泣,另外一個原因則是下一個 Maljeveq 時,不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否還健康無恙。   這次部落遊學在等待都市學生從台北下來跟我們會合之前,我們來義高中學生的課程是先去 Kuljaljau(古樓部落)巡禮。 去年的部落巡禮一樣是在古樓,是到 Giring(給令)家族跟頭目聊天,所以今年我們就主動跟老師提說要拜訪 Tjiljuvekan(吉羅夫敢)家族的頭目。這兩個家族是古樓部落的領導家族。 到了目的地,由當家頭目 vuvu ti Galaigay(漢名:羅木蘭)跟我們說故事;vuvu(編按2)熟知部落遷移史、家族發展狀況與神話故事等,在頭目家裡可以看見許多古文物。據了解,Tjiljuvekan 家族勢力之龐大,到了政府需要贈送禮物來確保部落不至於發生狀況而影響到政府的地步。 後來老師開門見山直接提出 2014 年古樓部落 Maljeveq 的爭議,由於《文化資產保存法》這個新法令的關係,導致辦理上的問題很多,古樓 Maljeveq 到底是誰來主辦,是 Giring 家族還是 Tjuljuvekan 家族?還是如以往一樣雙方主辦? 這其實各有各的說法。其實比較核心的問題是不同解讀的角度,與個人家族的立場問題,再碰上法規對部落的不夠了解,於是導致部落內部產生衝突。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古樓為屏東縣五年祭典保留最完整的部落,祭典結束前族人透過豐富情感的歌聲來表達對祖先的思念與不捨。(圖片來源:Piya Paiquru)[/caption]   在相見歡,學習尊重不同的文化

衝突往往源自於了解不夠,要有好的了解就要有好的互動……

衝突往往源自於了解不夠,要有好的了解就要有好的互動;而部落遊學的學員組成有來義高中的排灣族學生,也有從外地來的高中生,這樣的組成讓我們可以了解不同背景的人並且互相學習。 第一天晚上就是與各地朋友的 Cevucevungi(相見歡):南和村(Tjuru’aladju)白鷺部落(Payljus)青年會為我們辦了這場相見歡,我們用十二年國教民族教育課程所學到的勇士舞來歡迎他們,用狼煙來告訴族人我們真誠歡迎有人進入部落。隨著歌與舞,一整天的疲憊感隨即被撫平。 跳著自己熟悉的舞步、唱著自己學習來的歌,也因為平地學生一起加入舞圈時很感動,終於在這樣的機會能讓更多人看見我們排灣族美麗的樂舞,而且加入我們的行列。 這幾年一直發生很多團體跳舞時牽手牽錯的新聞,排灣族是個分享的族群,跳舞時雙手張開表示心胸打開,相信外面來的學生只要跟著我們一起跳舞過,就會永遠記得彼此都要打開心胸交流下去。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古樓 Tjiljuvekan 家族的當家頭目訴說著古老的傳說故事、部落遷移史。(圖片來源:Piya Paiquru)[/caption]   文化傳承,年輕人可以怎麼看

為什麼不願意更認識自己,他說:「我家人說文化不能吃飯,能不要碰就不要碰。」

第二天一整天的行程都在禮納里部落。對於莫拉克颱風造成部落遷村的影響,我想大家都記憶猶新。 那一棟棟看似別墅的房屋,我看見裡面裝的是一種渴望安居樂業的房屋。禮納里部落是由兩個排灣族部落瑪家(Makazayazaya)、大社(Tavaran),以及一個魯凱族部落好茶(Kochapongane)組成。其中瑪家部落是在國民政府來了以後,由馬卡扎亞扎亞、排依路絲、他拉巴共這三個村社組成。由於每個部落的生活型態與制度都不盡相同,所以其實現在的禮納里,包括在這裡的瑪家部落,都可以看得見原來各村落的生活方式。 八八風災帶來的傷害,要如何能變成部落的轉機? 我認為這一次風災後,部落的團結更來得重要。看見有人開始為部落發聲、寫計畫希望資源進入部落,讓部落年輕人回流,才能使部落再一次壯大起來,這都可說是八八風災帶來的危機與轉機。 這天我們透過走訪部落,以更認識部落生態發展與部落觀光發展。由於禮納里這個地方沒有像還在舊部落一樣的大片土地可以耕作,所以只能依賴觀光客或者財團進駐來增加部落收益。與部落耆老對話間發現,其實部落人口外流很嚴重,有人甚至不怎麼願意去觸碰自己的文化。 這讓我想起曾經問過一位原住民朋友,為什麼不願意更認識自己,他說:

「我家人說文化不能吃飯,能不要碰就不要碰。」

老實說當下聽到其實很難過,沒有這個根,哪裡來今天的你呢?年輕人能夠擁有的可以像天一樣廣,為什麼連第一步都不敢去踩呢? 第一步總是困難的,但是試著去面對第一步,總是一個開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在禮納里,我們試著了解一個災害帶來的危機與轉機,也發現部落觀光化帶來的利與弊。(圖片來源:李宗祐)[/caption]   部落議題無一定解,應勇於開啟對話第一步

我們試著練習說話,一起成長;也許那些議題很陌生很遙遠,可是不要害怕開口……

這天晚上的「部落議題」討論,對我來說也是接續去年的開始。 在去年還沒接觸「部落議題」這個課程的討論之前,老實說,根本沒有在關心原住民族發生的事情。很感謝部落遊學這樣的課程規劃,讓我開始會學習為自己、為部落,甚至是為整個原住民族發聲。 後來我開始用自己的方式去接觸認識各種議題,透過部落遊學來跟其他學生交換看法,與他們討論是否能找出一個適合甚至是 17、18 歲可以做的事情。後來也在老師鼓勵下,鼓起勇氣去寫了原住民族青年陣線對於相關原住民時事議題的徵文,勇敢表達自己的看法。 從去年不認識甚麼是議題到今年主動去了解要討論的議題是甚麼,其實開啟了自己很多思考。 還記得去年的小隊輔昕恬姊姊說:

「我們試著練習說話,一起成長;也許那些議題很陌生很遙遠,可是不要害怕開口,不要害怕自己的論述不夠成熟完善,也不要擔心還不確定自己支持的立場是什麼。

因為透過說話的過程可以梳理自己的思緒,透過討論,你們可以更堅定自己相信的價值是什麼。」

不要害怕說話,因為說話跟傾聽,才能更加了解彼此的想法 ── 其實很多問題最根本的核心在於看事情的角度,由於每個人看事情的角度都不同,以至於每個人產生不同的看法。 像是今年的討論,小隊員史觀後來甚至丟了一個問題給我:「經濟發展與部落原始樣貌矛盾與反思」。這個問題對於同年齡的我們其實不好解答,在不了解部落型態與政策下的我們根本無法作出很好的解答。 後來我問了小隊輔宗佑,他覺得以禮納里的例子來看,部落經濟發展的基本雖然是觀光產業,但是當一個部落帶進了觀光化以後,部落文化難免會受到影響。終於我知道回答問題並不困難,怎麼想出這個問題才是根本,我們應該勇敢發出聲音,而不是因為別人的眼光而無法堅定說出自己的想法。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0"] 我們放下原本既定的印象與課本所述說的排灣族,用行動來認識、接觸真正活在部落的排灣族,一起互相學習彼此的優點與看見自己的不足。(圖片來源:高金豪)[/caption]   在部落遊學,請不要吝於學習與分享

關於古謠、關於傳統,繼續學習不斷超越,我知道的、我傳承的,如果需要,必不吝與你分享。

第三天的舊部落之旅,是我每年部落遊學最期待的一部份。帶著學習的心態,走在路上沿路欣賞風景,心想怎麼那麼遠,但腳卻是踏踏實實地繼續往前走。在入口處由 Pulingau(靈媒)進行潔淨與通知祖靈儀式,跨過火堆後走進舊白鷺部落,那感覺彷彿是對 vuvu 說:「我又回來了。」 走進部落看見石板屋、看見坦誠相待熱心招待我們的部落耆老,這不是我的家,為什麼我卻有回家的感覺 ?   每年在這個時候,我都會分享透過 YouTube 所學的古調,練習在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失敗中站立,促使自己更上一層樓 ── 一個小小的分享,看見的卻是一片大大的藍天。 我認為唱歌是跟大自然、大家親近的第一步,也透過歌聲傳遞了我對文化的渴望、情感與溫柔。 Kui Tjuzingla 老師總是對我說:

「關於古謠、關於傳統,繼續學習不斷超越,我知道的、我傳承的,如果需要,必不吝與你分享。」

老師的鼓勵給我信心,繼續向傳統彎腰學習,內心繼續保持像在舊白鷺所看到的清澈天空…… 我在部落遊學中更深刻地找到自己、在部落遊學中因為有不同朋友的刺激讓我更認識排灣族文化。   在連續三屆的部落遊學中學習到很多,不管是做人處事、做事情的態度與方式,今年的自己需要感謝的太多了,從老師策畫整個活動到每次活動結束後延伸的東西,甚至讓我在部落遊學中找到未來可以努力的方向,也結交了一群放棄課本對原住民的陳述,願意實際來認識部落來打破傳統刻板印象的朋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在相見歡,我們用最真誠的聲音、最輕盈的步伐來迎接到來的朋友,用歌舞來呈現排灣族的力與美 ── 在部落遊學,請不要吝於學習與分享。(圖片來源:林文正)[/caption]   編按
  1. Iyaqu:Maljeveq(五年祭)才可唱的祭歌之一,取名自該祭歌開頭重複的虛詞「Iyaqu iyaqu iyaqu……」。
  2. vuvu:排灣語,同指祖孫輩。此處指女耆老。
  關於作者 Piya Paiquru,漢名莊翰揚,來自屏東縣春日鄉力里部落,目前是七佳青年部落行動成員。從小在七佳部落長大,後來進入來義高中,透過部落遊學的契機更深入認識自己排灣族的文化。
[AdSense-A]

相關文章推薦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Piya Paiquru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