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目擊台灣最早的「草仔粿」記載?原住民掃墓祭祖不只吃粿,還要「揹祖靈」回家!

目擊台灣最早的「草仔粿」記載?原住民掃墓祭祖不只吃粿,還要「揹祖靈」回家!

by MataTaiwan_author

粿,18 世紀即有記載的原民美食

…… 酒飯各二種。飯不拘秫、糯,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

40、50 年前農業時代的「手工台灣」時期,「草仔粿」主要用在清明節掃墓(喜慶節日做的是「紅龜粿」),一般家戶都自己動手做。隨著台灣列名「世界工廠」,外食機會興起,可口的「草仔粿」成為大眾的甜食點心,甚至是今日新北九份的觀光產品。 文獻最早記載台灣的「草仔粿」,是清吏黃叔璥著《台海使槎錄》寫《番俗六考》,記述由北至南平埔族群的習俗和居處、飲食、衣飾、婚嫁、喪葬、器用等,其中記述巴布拉(Papora,或譯拍瀑拉族)大肚諸社「飲食」指出:

「…… 酒飯各二種。飯不拘秫、糯,炊而食之;或將糯米蒸熟,舂為餅餌,名都都。」

「都都」就是今日的「草仔粿」。 巴布拉人至今亦如此稱呼「草仔粿」,是巴布拉族祭祖主要祭品之一;近代平埔人因應通用語言河洛話而稱為「按啦粿」(編按1),取其以香蕉葉、月桃葉為包裹材料,摺按成形而炊,以名之。中部平埔各族群都熟習其製作法。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80"] 台灣許多地區草仔粿均以鼠麴草為原料。(圖片來源:素珍 徐,CC Licensed)[/caption]   夏天才過清明節,「揹祖公」把祖靈背回家

巴布拉「揹祖公」祭儀又聯結「俯身葬」葬禮,是巴布拉族祖靈祭儀的完全表徵。

至於祭祖,巴布拉族數千年居住在台灣西岸中部地區,至今尚舉行「揹祖公」祖靈祭儀。每年農歷 7/1 上午,聚落族人聚集約定處,結伴前往聚落旁茄苳圳邊「土崙仔」,面向溪圳大聲呼喚「ataw malaw,bam be yo!」(巴布拉語:「祖公祖嬤,回家囉!」);幾度高聲呼喚後,一行人雙手交握背後作揹負狀,敬謹揹負祖靈回家。在家裡以魚、都都粿、糯米飯和米酒等 4 樣巴布拉族傳統祭品孝敬祖靈。 同一天,聚落也舉辦具有健身競技、族系選才、婚姻繁衍意向的「走鏢」活動,和緬懷先祖、教誨族人、吟唱傳承意向的夜慶「牽田」活動。惜乎「牽田」今已式微。   巴布拉族的原鄉在今日大台中市,數年來台中已出土數目可觀的「番仔園文化考古期」的「俯身葬」千年遺骸。根據考古學者研究,台中地區史前時代的番仔園文化就是巴布拉族祖先的遺留。 人類祭儀聯結了族群的生命價值觀,是族群傳統文化的最高彰顯;巴布拉「揹祖公」祭儀又聯結「俯身葬」葬禮,是巴布拉族祖靈祭儀的完全表徵。這是台灣島嶼目前繼續進行的祭祖儀式之一。 台灣族群多元和文化的久遠豐富,台灣教育體系教導後代完全沒有這一塊。 (本文原刊於《自由評論網》,原標題為 〈拍瀑拉 草仔粿 揹祖公〉,獲原作者張麗盆授權轉載。)   編按
  1. 按啦粿:同樣居住於南投埔里的噶哈巫族有類似的食物為「阿拉粿」,或以族語稱 tupalis yamadu,然而是以糯米粉加上黑糖製成。無論巴布拉族的「按啦粿」或噶哈巫族的「阿拉粿」,都是來自閩南語的 ah-lê(壓的),意思是「壓成的粿」。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張麗盆,巴布拉族大肚社人,前南投縣埔里鎮大城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平埔正名推動工作積極成員,現居住在南投縣埔里鎮大肚城聚落。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主圖來源:mutolisp,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