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部落農友又興哈韓哈日潮!這實驗證明外國和尚不一定最會念台灣經──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在地的農法

部落農友又興哈韓哈日潮!這實驗證明外國和尚不一定最會念台灣經──沒有最好,只有最適合在地的農法

by Contribution

  日韓自然農法部落夯,真適合台灣嗎? 我博士論文的研究樣區新竹縣尖石鄉泰雅族部落,某些部落曾受到韓國自然農業成功案例之影響而集體轉型。當時族人為改變既有的農業生態,提升農業特殊性和競爭力,於是投入相當的成本進行轉型工作,也甘願移地到韓國取經,同時也有族人在誘因驅使下投資百萬興建設備發展,但環境、氣候、社會等資源的不同,最終大多數農友因為無法將其經驗在地化而失靈。 最近,在原鄉部落又觀察到從事有機或自然農法的族人開始積極學習日本或韓國自然農法經驗之趨勢,許多農友受其成功經驗影響,一頭熱的又開始追求「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的農法,希望改變既有的耕作。這樣的基點概念引起了農友們的關注,包括我認識的族人,受其成功案例、樣區、課程影響也轉型,並積極往這種理念改變自己的農法。   但,日本或者韓國自然農業經驗,在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的作法真的適合台灣原民部落嗎?符合農友管理經濟作物的方式嗎?   我的實證:國外自然農法恐無法達農業規模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假若農友要嚮往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的自然農法管理經濟作物,改變自己現有的農耕經驗,就我個人在土地上進行的實驗結果發現,這種論述或者方法恐怕難以助於農友們現有的經營規模。[/epq-quote]首先,轉型前請先來看看實證研究: 由於長年研究自然農業,加上自己也務農,使我更了解這種概念背後的運作邏輯;而依部落族人在學習農業的態度,其實很需要清楚這種論點對農友們實質的影響。當然,我也並不是要否定日本或者韓國累積的農業智慧,只是希望藉由實證研究讓族人可以分辨這種論點對種植經濟作物有些參考依據。 所以我在今年的 3 月至 7 月期間,進行了二次為期 50 天的小型研究,樣區位於自家農場(羅慶郎自然農場),分別在二塊土地進行比較分析,為這種論點提出看法。   首先在樣區一,我採用日本知名自然農法的概念進行耕作,種植高麗菜以及二種短期作物葉菜為實驗對象,讓經濟作物在不施任何有機肥、不除草、不翻土的情況下來生產,完全沒有外力介入管理或維護樣區一的工作,僅單純地將經濟作物種植在土地觀察。 再者,在樣區二的研究,種植相同的作物,但有我的介入,提供如整地、翻土、基礎肥、營養源、拔草、田間管理等往常工作,對照這二個樣區作物生長的情況。 結果發現,經介入的土地樣區,經濟作物穩定的生長,反之在沒有外力(營養源、病蟲害防治)干預的樣區中,作物生長速度緩慢,例如紀錄樣區一高麗菜生長第 24 天情形,對照於樣區二有介入管理的高麗菜,雖然同時種植在土壤上,但二個樣區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圖 1與圖 2 所示之情況可以觀察,有人為介入管理的樣區二,高麗菜仍然繼續穩定的生長;反觀未介入管理的樣區一,高麗菜仍就無法穩定生長,兩者有相當明顯的差別。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13"] 圖 1:沒有外力干預的高麗菜(樣區一)(圖片/Watan Taru)[/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24"] 圖 2:有介入管理的高麗菜(樣區二)(圖片/Watan Taru)[/caption] 再來,二個樣區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樣區一的作物生長情況如圖 3,雜草覆蓋作物,同時也引發病蟲害情況如圖 4,直接影響該樣區作物生長狀況。然而在樣區二,種植的葉菜類作物,由於經過介入管理,適時提供養分,讓作物得以順利生長,並且順利採收完畢,圖 5 是我準備採收的情況。 值得注意的是,當研究期程結束時,樣區一的高麗菜雖然經過 50 天的努力,其生長情況仍為圖 6 所式,沒有長大的跡象。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19"] 圖 3:樣區一的作物生長,雜草覆蓋作物。(圖片/Watan Taru)[/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19"] 圖 4:樣區一的病蟲害情形。(圖片/Watan Taru)[/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59"] 圖 5:樣區二作物得以順利生長,圖為作者準備採收情形。(圖片/Watan Taru)[/caption] 總言之,假若農友要嚮往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的自然農法管理經濟作物,改變自己現有的農耕經驗,就我個人在土地上進行的實驗結果發現,這種論述或者方法恐怕難以助於農友們現有的經營規模。   新竹縣尖石鄉三一自然生態農園的夏禾達利,為了尋找亮點,也曾依該論述進行耕作,但他沒有成功。去年年底,受到他人影響,以這樣的概念種植經濟作物,當時他相當自滿,有信心成功。我每月都會固定到他農場觀察這些作物生長的情況,發現作物長得不是很穩定,他自己也察覺到,這種型態來經營管理農場是不可行的,最後放棄了這個方法,並將過程的心得向我分享。 他說想要以這種經驗管理經濟作物只會讓農友越來越難生存,「我失敗了,一定要先養地。」不過後來當他願意找到自己土地的優勢,今年轉型種植原生種作物之後,生產的小米以及傳統作物為他們部落帶來新的農業亮點。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88"] 圖 6:50 天研究期程結束時,樣區一的高麗菜仍沒有長大的跡象。(圖片/Watan Taru)[/caption]   沒有放諸四海皆宜,只有最適合在地的農法 當然,這種概念若要實踐也並非不可行,只是要具備某些條件。為佐證我論述概念的正確性,在今(2016)年 5 月也重新將家父 5 年前的土壤研究再進行一次,按照家父的經驗調整我所要研究的土壤,將土壤進行改良(混入微生物、森林腐植土等其它在地資材),並將經調整好的土壤放在自製的木箱中,再種植農作物進行觀察。同時為和一般土壤的比對,也將未經調整的土壤放在另木箱做比較觀察如圖 7。 右邊木箱的土壤是經過我調整,而左邊木箱的土壤則是未經過任何調整,然而之間有其明顯的差異,右邊木箱的高麗菜定植時間雖晚左邊木箱 18 天,但後來右邊木箱內的高麗菜較左邊穩定生長: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24"] 圖 7:右箱土壤經調整,左箱未經調整,高麗菜生長明顯有落差。(圖片/Watan Taru)[/caption] 所以前提是,土壤必須經過改良或者調整,如養殖微生物或堆肥等方式來增加土壤肥力作法。一旦土壤穩定,狀態良好,自然即可達到不施肥、不除草、不翻土照樣可以讓經濟作物穩定生長。因此,實作這種論述是有條件的,並不像一些農友所述,跟著日本或韓國農業的概念去進行自然就會成功。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 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與日本、韓國不同,無法將他們的經驗或者農法直接應用在部落,也因為環境的不同,我們其實更應該要尋找最適合本地環境的農法。[/epq-quote]或許是我們所處的自然環境與日本、韓國不同,無法將他們的經驗或者農法直接應用在部落,也因為環境的不同,我們其實更應該要尋找最適合本地環境的農法。當然,這到底會是哪種農法或者經驗,我想答案不一定。 如農友常向我問,台灣哪種有機農法最好,哪種最適合原民農夫克服當前農作問題?對此,大家一定都有不同的意見。但在我認為,最適合自己耕作模式的就是好農法。所以我向來都不主張誰的經驗會是最適合農夫,即使著名的農法也都一樣,   因為外來的農耕知識若無法在地化,事實上這根本不會是最適宜本地農夫的農法,恐怕還可能紛亂農友原來的生產經驗。   最後,回到原來的問題,他人的經驗的確不一定適合每一位農友。所以,從事有機或自然農業又為何執著選擇日本或韓國的經驗,難道部落就沒有農業知識可供參考。其實只要找到符合自己生活經驗的農法,這就是好農法,何必屈就於別人的口號,做自己,耕作才有其價值和樂趣。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圖片/eutrophication&hypoxia,CC Licensed[/caption]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Watan Taru(漢名:羅恩加),在部落種菜的人,政治大學民族系博士。曾任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國小代課老師、中央研究院民族所部落訪問學人與服務獎助服務工作。 於 2001 年返鄉深耕部落,參與部落公共事務,推動社區營造與有機農業的集體行動,致力改變原鄉地區的生活和產業。現為部落農夫,至善基金會數位網夢兼任督導,在新竹縣尖石鄉培力在地工作者,組織部落工作團隊,以農業串結部落,並於 2010 年在服務地區掀起有機農業運動,這幾年亦陸續在其他原住民族地區分享工作經驗。目前他持續關注的議題工作有老人關懷工作、土地議題、民族教育與文化復振、有機農業推廣、農民生活、跨部落資源共享。而他始終堅信,投入一份愛,部落就改變的信念。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主圖來源/eutrophication&hypoxia,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