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國文化的概念裡,時間並非直線前行,而是像編織的紐帶般交錯相連。 回到 Pangcah 阿美族身分,阿洛站在時間的起點與終點;這次,藉由音樂人的氣息,故事要從最初開始講起。
部落活動
-
-
「為了生存,他們從山裡來,在異地扎根重生⋯⋯。」 原先的古華部落(Kuabar),在民國 61 年遭風災沖毀,部分年輕人離開故鄉遷移到台南永康謀生,一留就是半個世紀,在台南形成了「小古華」聚落。
-
30 年前,來自魯凱族的 Moagaii(柯梅英)、卑南族的 Senayan(賴秀珍)、排灣族的 Ivi(卓秋琴),因著不同的理由加入了「原舞者」,這三個女子,在「原舞者」相識、相知、相惜,即使最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就像祖靈的託負一般,他們與生俱來的動人嗓音,牽引者三人逐步走上原住民族古謠及文化的保存及推廣之路。
-
我想起我過去練拳帶給我的改變,於是有一天我問這些少年說:「欸,你們要不要來打拳擊 ?」當他們來拳擊隊的第一天,我跟他們說:「你的拳頭是有價值的,不要隨便亂揮,你的拳應該拿來保護你重視的人,而不是拿來傷害人。」
-
為了響應 2019 國際原住民族語年,「亞洲原住民語言推廣活動」將從今年(2019)8 月 6 日起在推特展開,希望邀請投入亞洲原住民族語復振的各界輪流以推特 @AsiaLangsOnline 帳號分享世界在亞洲原民族語的努力與成果,以利用網路社群無遠弗屆的串連,重新喚起世界大眾對於原住民族語的重視。
-
很多人問為何只走原住民部落既偏遠也不好抵達,也有很多人說市場這麼小也不好經營,但一腳踏入原住民的王國後,便開始為部落族人的真實、自然、隨性、幽默的魅力所著迷,走過台灣這麼多的部落,我們喜歡原住民的樂天知足、原住民的幽默風趣、原住民的藝術美學、部落劇場、採集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