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 於 2009 年播出一系列反省日本殖民思維的紀錄片,其中一集描述到日本殖民政府於 1910 年帶了一群排灣族人去倫敦英日博覽會展演其生活方式,並以「人間動物園」這個殖民地研究/文化研究中對此展示方式的描述詞當作影片標題,但到了台灣,這個詞卻像脫離時空脈絡似的,被理解成(當代)日本人認為「原住民是動物」,而有了跨海訟訴。
噶哈巫
-
-
「吶,你知道有人死了,什麼部分最麻煩嗎?是屍體喔。因為在現代社會,屍體很難處理。不過,如果屍體被吃了,那不就太方便了嗎…..?能遇上你真是太好了,我們正在苦惱今年要選誰呢。」(〈金魅〉,《唯妖論》)
據說 60 歲以上的老人家,會知道以前有祭拜「金魅」(註1)的習俗,但早在日治時期逐漸沒落,現在幾乎沒什麼人聽過「金魅」了 ——「金魅」是吃人的妖怪,奉養「金魅」的人家也會遭到報應,不過,金魅卻是源自一個慣老闆壓榨底層勞工的悲慘故事。
-
今(2017)年 4 月 13 日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討論《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立法,中研院齊莉莎博士提及噶哈巫語還有 12 位族人會講族語,需要即刻搶救,再次讓平埔族群語言受到重視。4 月 22 日晚上原民台「部落大小聲」節目討論《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下稱「語發法」)立法議題,也因而特別邀請了研究噶哈巫語的研究生,同時也是噶哈巫語師資培訓班的講師林鴻瑞上節目談論噶哈巫語。
-
還記得曾經向原民會詢問,是否瀕危語言的搶救能夠加入噶哈巫族?
但得到的卻仍是「標準答案」——「因為噶哈巫族非官方認定的原住民族,礙於經費限制,我們無法納入噶哈巫族。」
-
昨日(4/13)上午立法院舉辦了一場會議,主要目的是審查各版本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草案》,整天的議程中,絕大部分的委員都對草案表示支持。在這樣一片和諧的氣氛中,還不時會聽到一些令人莞爾的言論,宛如整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不理解的縮影,卻透過部分立委的嘴裡說出,例如: 「請問夷將主委,您在這個 16 族 42 方言當中,會說幾種?」
-
噶哈巫語稱「過年」為 Azem,其內容包含「收穫祭」、「祖靈祭」、「狩獵祭」、「成年禮」等重要儀式;不同於漢人習俗,噶哈巫族 Azem 相關活動有 muapok inusat(釀製年酒)、mubuiak tupalis yamadu(製作祭祖阿拉粿)、maazazuah(走標/賽跑競技奪標旗)、mahalit(牽田/族人圍火歌跳舞)、tia kumuxay alaw(捉大魚) 、matuway Aiyan(唱 Aiyan 古調),以紀念祖先、祈禱平安,凝聚族人感情,過年前後長達一個月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