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台灣社會,我們往往覺得「多數決」是決定一項公共事務或政策是否可繼續進行的重要指標,並常常將其奉為圭臬,深信最大多數人的意見是最重要的、符合公共福祉的選項。 然而,多數決主導的社會,很可能會在決策過程中忽略弱勢或少數族群,造成其權益的損害!
作者
林 羿萱
-
-
國文、英文、微積分、普通化學…… 還記得這些科目嗎? 這些都是我們可能在大學求學過程中,會經歷的「必修科目」。有人覺得它們乏味空洞,有的人覺得它們是基本功,在你的心目中,你想要怎麼樣的必修課呢?
-
相信大家都還有印象,上禮拜國民黨總統參選人朱立倫到花蓮造勢時,太巴塱的王成發頭目為朱立倫取了個阿美語名字 ──「都侖」(Toron);而朱先生也在場合中表示,該名除了麻糬之外,還有包括團結的象徵。 但,真的是這樣嗎?
-
許多原住民因為文化資本的低落以及家庭經濟的迫切需求選擇軍職,然而這並沒有解決了甚麼。「原住民人口占總人口 2% 但從軍人數占 7%」、「特勤軍人中有 6 成為原住民」這樣的量化數據從來無法成為「部落欣欣向榮」的指標,反倒是因為經濟、文化資本等因素將上述這些人推離了部落 ── 青壯年離開,剩下的老人小孩沒人照顧,人口高齡化持續飆升的長照口使情況更加惡化。
-
相信大家都對電影《冰原歷險記》很熟悉,許多人也喜歡在該電影上映時到電影院消費獲取歡笑、感官享受;然不知道最近各位是否有注意到,最近逢燠熱溽暑的台灣,也真實上演了一部「冰原歷險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