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這麼問: 「所以這些人(編按:指原住民)的訴求到底是什麼?不准總統道歉嗎? 還是他們認為被政府壓迫、被總統羞辱才是光榮的? 我不懂啊!有人可以解釋一下他們到底要什麼嗎?」
羅亞
-
-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早期即居住著多元族群的原住民族,除了官方目前認定的 16 族外,仍有許多原住民族群居住在台灣,或許教科書上沒有教,但這些族群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然而,對自己根源有興趣的民眾,常常不知道從何找起,可能就錯失放棄了探究自己文化脈絡的機會。
-
編按:客委會主委李永得 5/23 到立法院備詢,其中國民黨立委黃昭順質詢「浪漫台三線,你要讓我知道是哪三條線?」,讓李尷尬回應「台三線不是三條線,而是沿線有客家地景的一條公路」。但若考慮台三線在許多路段是沿著清代延至日治時期的「土牛紅/藍線」與「隘勇線」建築,那麼我們的政府官員在經營「浪漫台三線」觀光,可能還得由更多歷史角度來看。
-
我們今天來這邊烏牛欄之役紀念碑,也就是 228 事件的最後戰場,這個地方也是早期道卡斯族的傳統領域,叫做牛相觸,對面遙望巴宰族的部落,也就是所謂的烏牛欄。 但是我們的課本從來沒有教我們這些 ── 甚至今天埔里的元宵攻炮城竟然是以攻擊平埔族群的部落為主題,完全不尊重我們的尊嚴。
-
2011 下半年,魏德聖編導的電影《賽德克‧巴萊》轟動臺灣影壇。當 gaya 被挑戰、生活習慣被迫改變時,彩虹民族(編按1)決定起身反抗。
賽德克族人的故事,不禁讓我回想起了另外一群被湮沒在歷史裡的人們…… -
20 年前(1994 年)的 8 月 1 日,總統令修正公布第三次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這個自戰後便沿用多年之名稱正名為「原住民」,回應了原住民運動十年來的訴求:將「原住民」一詞入憲。其後並於 1997 年第四次修憲時確立其「民族」屬性,進一步改成擁有「集體權」概念的「原住民族」稱呼。為了紀念這段原住民族自我認同及抗爭的歷史……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