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阿佳溝的路程不算好走,一路上風與雪相伴,高原的天氣永遠是那麼難以捉摸,特別是對於一個來自熱帶島嶼、生活記憶裡滿是海洋與椰子樹的人,我,來自臺灣。
culture
-
-
上一代女人的經驗並不被記錄在家國歷史當中,即便如今歷史的單線性已被推翻,女人的身體記憶,也並不容易被納入大多由男人司掌的各種發言場域裡。她們,唯有透過另一個也在「成為女人」的女人,才有可能被書寫與承繼。
-
近日台北市阿美族議員李芳儒拿平埔族群正名議題大作文章,張貼了幾張圖,企圖從「歷史的選擇」、「官方的劃分」、「語言文化的同化」、「日治時代紀錄的真偽」出發,反對平埔族群取回原住民族身分。
-
(本文上接〈老師,你們以前怎麼玩得這麼難、那麼聰明?/在部落長大的變與不變(上)〉) 從教保老師的經驗分享裡,可以發現在原住民部落成長的孩子,童年生活經歷了許多改變。這些改變包含:休閒時間從自己找樂趣,變成被大人安排;活動空間逐漸限縮;以及越來越少當面的集會,而更多是網路世界的虛擬互動。部落孩子也逐漸失去就地取材製作玩具的能力,而越來越仰賴現成的科技物,如:智慧型手機、部落網咖的電腦等。 然而,部落裡面仍然有一些教養價值和文化,能夠跨越不同時代的背景,持續存在。
-
說到「民族教育」,你會想到什麼? 許多人可能會想到「民族實驗小學」、「部落學校」、「原住民專班」等近年來在原教界火紅的教育政策 —— 除了這些結合學校制度和環境的改革,其實,部落的環境本身,一直就是一個大型的「文化教室」。然而,部落長期受到資本主義、現代學校制度的影響,部落中原本教養和照顧孩子的環境,也產生了很大的改變。
-
東布青的 logo,立著三塊石頭,中間燃著火。在布農族(Bunun)傳統文化中,baning(爐灶)是家屋中的核心,也象徵著同為一家人的緊密連結。同吃一鍋飯(tastu baning)的人透過每日的共食行為,反覆確認彼此的社會關係。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