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借鏡愛爾蘭,脫離強權的千年獨立之路

借鏡愛爾蘭,脫離強權的千年獨立之路

by BuzzOrange

(本文原刊於《換日線》,原作者為安妮(本初子午線觀察記),獲《BuzzOrange》授權轉載) 2016 年對所有愛爾蘭人來說,是極其重大的一年。今年恰巧是距離 1916 年愛爾蘭獨立戰爭爆發後的第一個百年,愛爾蘭人們就這樣走過了一世紀。 但在追求獨立的道路上,愛爾蘭人們可走了不只 100年。   愛爾蘭,脫離強權的千年獨立之路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根據歷史來看,聯合王國就像「沒有愛的豪門聯姻」一樣,最後必定走向離婚。就像最近從歐盟出走的英國、跟英國自己快要留不住的「負氣老婆」蘇格蘭。[/epq-quote]在漫談愛爾蘭之前,先來說說愛爾蘭這個國家簡單的歷史。 愛爾蘭最早的原住民是凱爾特人(Celts,和蘇格蘭人一樣),語系屬於蓋爾語(Gaelic)(編按1)。到了 8 世紀末,維京人自北方一路南下,在不列顛島建立起大大小小的王國,而和英格蘭相鄰的愛爾蘭,當然也無法倖免。公元 988 年維京人於愛爾蘭建造了柏林都城,也就是現今的都柏林。1176 年,已征服英格蘭的諾曼人將其觸角深進了地處西陲的愛爾蘭,而到了 13 世紀初期,諾曼人幾乎控制了整個愛爾蘭。 而在這漫長的中世紀裡,愛爾蘭人不斷抵抗英格蘭人,以 1258 年由 Brian O’Neill 領導的叛亂為分水嶺,雖然以失敗告終,來自英格蘭的地主們漸漸地與愛爾蘭原住民們通婚,採用他們的習俗。但這樣的族群融合卻被 1366 年來自國會的一道禁令而宣告破裂。規範中禁止具有英格蘭血統的人穿戴愛爾蘭原住民的服飾,也不准他們說原住民語蓋爾語,將兩個不同的族群完全分開。 而後的 16、17、18 世紀,愛爾蘭人發動大大小小的叛亂,千方百計地想要擺脫英格蘭,但都以失敗告終。到了 1801 年雙方總算通過了《聯合法案》(Act of Union)組成聯合王國(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但根據歷史來看,聯合王國就像「沒有愛的豪門聯姻」一樣,最後必定走向離婚。就像最近從歐盟出走的英國、跟英國自己快要留不住的「負氣老婆」蘇格蘭。 而在整個 19 世紀中,英格蘭的前妻 ── 愛爾蘭還是心有不甘地到處尋求獨立(離婚)的機會。1842 年一群愛爾蘭人成立 Young Ireland 陣線,追求愛爾蘭獨立;1867 年一個叫 The Fenians 的組織試圖起義卻未成功;1870 年一位名為 Isacc Butt 的律師成立 The Irish Home Government Association 以增加愛爾蘭人在國會代表席次為方法,試圖追求獨立;1893 年 Gaelic League(蓋爾語同盟)讓蓋爾語(編按2)恢復成愛爾蘭主要語言;1905 年 Sinn Fein 陣營成立,而 Sinn Fein 在凱爾特語中代表「我們」(we ourselves)。 就這樣,愛爾蘭為了脫離英格蘭動作越來越大,終於到了 1916 年的復活節起義(The Easter Rising),這場起義雖然失敗,卻成為之後愛爾蘭獨立的關鍵。   在 1918 年國會選舉中,Sinn Fein 陣營的人贏得 73 席,但他們拒絕出席英格蘭國會,而是自己成立了愛爾蘭國會(Daill Eirann)。1920 年獨立戰爭爆發,持續到 1921 年七月,終於在 1922 年愛爾蘭與英格蘭簽訂協約,正式獨立(註1)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紀念愛爾蘭 1916 復活節起義的遊行。(圖片/Rihardzz@Shutterstock)[/caption]   愛爾蘭付出的代價與準備 走了千年的獨立運動當然不是以上簡到不能再簡的超簡史可以涵括,其中還牽涉各種經濟、社會、民生、政治及宗教問題。但看完這緊臨強大英格蘭的蕞爾小國,不禁讓人聯想到台灣。 愛爾蘭這千年來不斷面臨外族的入侵,從維京人到蘇格蘭人再到諾曼人,政權幾經更迭,像極了歐亞大陸的台灣。我們這距離愛爾蘭一萬公里之外的番薯型小島,也是不斷地更換統治者,同時也面臨著一個隨時覬覦著小島的強大鄰居 ── 中國。 就地理位置來說,愛爾蘭和台灣一樣運氣不好,都有著一個就住在旁邊的惡霸鄰居,整天喊著:「你家就是我家!」並干涉著你家的一切事務。唯一的不同點是,和至今依舊擺脫不了中國的台灣不同,早在 100 年前愛爾蘭已正式獨立。 但這代表愛爾蘭比台灣幸運嗎?光看他們千年來亟欲擺脫英格蘭的獨立血淚史就知道,並沒有。 獨立的代價,往往是數不清血流成河的戰爭跟犧牲。台灣要獨立,極有可能走上戰爭的道路,但除了戰爭之外,還有許多事是我們可以從愛爾蘭身上學到的。   今天就只說民族意識中的語言吧!   語言,凝聚民族意識的關鍵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旅客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即使在這裡英文也可以通,但我們跟英格蘭可是不一樣的!」[/epq-quote]造訪過愛爾蘭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發現,即便是一個也說英語的國家,感覺卻和英國完全不同,他們成功地塑造了自己是「愛爾蘭人」。從步出都柏林機場開始,舉目所見的指示都寫有兩種語言,一個是愛爾蘭語(Irish),另一個則是英語 ── 給旅客們的第一印象就是:「即使在這裡英文也可以通,但我們跟英格蘭可是不一樣的!」 而這樣的雙語標示,幾乎在整個愛爾蘭都見得到。即使,真正以愛爾蘭語為母語的人只佔愛爾蘭人口總數的 3%。   自 17 世紀開始,英語開始取代愛爾蘭語成為愛爾蘭的第一大語言,父母親希望孩子們說英語而爭取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愛爾蘭語漸漸地和貧窮與社會地位低下劃上等號。直至 20 世紀初,愛爾蘭語才被政府列為官方語言,更列為中小學必修課程。 但這樣的政策並沒有讓使用愛爾蘭語的人數增加,因為許多學生並不把它當作是一門重要的科目,「會說愛爾蘭語」這項技能,無法在職涯上產生巨大的助益,遠不及能講流利英文及法語來的重要。這樣弱勢的地位,使得愛爾蘭語雖然貴為官方語言,實際上卻逐漸凋零。   直到近十幾年,愛爾蘭才又再度颳起一股「愛爾蘭語復興運動」。為了保存這世界上最古老的語言之一,越來越多的「愛爾蘭語學校」(Gaelic School)成立,在這些學校裡,所有課程都用愛爾蘭語教授,學生們可以每天浸淫在充滿愛爾蘭語的環境裡。而這股風潮也是拜觀光業興起及對自身國家文化重視所賜,具備使用愛爾蘭語這項技能,由於比以前有著更多工作機會,變成了一股風潮。(註2) 透過重新振興在地方言,讓年輕一代重新學習自己土地的語言,而非過去殖民者的,愛爾蘭人們民族意識更加強烈 ── 或者說,要凝聚民族意識,語言是最快且有效的方式;反之,要摧毀或消滅一個族群,讓其語言消失也是最快速且徹底的方式。 以台語來說,其多舛的命運從日治時期就開始。在日本統治時期被稱為「土語」的台語,地位當然遠不及日語,尤其是在 1937 年過後,當日本政府開始推行「國語(日語)日常運動」,全台灣公衙署職員無論公私場合皆使用日語,並指示各州、廳致力於全台之國語化。 ► 語言滅,族群亡,所以平埔族群都已經滅亡了?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雙語標示幾乎在整個愛爾蘭都見得到。即使真正以愛爾蘭語為母語的人只佔愛爾蘭人口總數的 3%。(圖片/William Murphy,CC Licensed)[/caption]   台語,命運同樣多舛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統治者們相信,只要把一個族群的語言消滅了,要控制這個族群就不是難事。[/epq-quote]台語在國民政府統治時期後甚至比日治時期更為悲慘,1956 年起學校禁止台語,學生在學校講台語會就會被老師處罰;1976 年通過《廣電法》,所有的電台廣播及電視節目台語的時間受到強烈限制。 一連串想要革除台語的措施,當然不只我上述的這兩樣,而是一波又一波想要根除台語勢力的企圖。 事實上,國民政府所有根除的不只是台語,更有日語的勢力,228 事件後全面禁用日語,連日常生活用日語交談都會被懲處。從政府禁說日語及台語的政策可以發現民族意識及語言之間強烈的關係,統治者們相信,只要把一個族群的語言消滅了,要控制這個族群就不是難事。反之,若是讓被統治族群還保有自己的語言,有朝一日他們絕對會揭竿起義鬧獨立。   語言這種東西無論對內對外都有助於形成民族意識。就愛爾蘭的狀況來說,對外,愛爾蘭讓他們把自己跟英格蘭人作區隔,對內,加強了「我們是愛爾蘭人」的意識,並且透過義務教育,讓這古老的語言永遠流傳。 那麼,台灣有辦法像愛爾蘭一樣嗎?   2001 年教育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鄉土語言納入正式課程之中;注意,這裡是用的是「鄉土語言」,因為台灣這塊土地上,存在著太多不同的族群,各有各的母語。光是原住民族就超過 16 個族群,再加上自明清後來自中國東南沿海大量不同族群的移民,有客語有閩南語,台灣的鄉土語言其實是百花齊放的。 而這種多采多姿的鄉土語言,畢竟是無法像愛爾蘭一樣,將原住民語全納入義務教育中並作為考科;也不可能如愛爾蘭一樣,所有路標上都放上英文及愛爾蘭語 ── 這若要在台灣實施,標誌可能會身長好幾公尺,因為大家都有不同的語言。   凝聚內部多元族群共識,應集思廣益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讓所有族群都認為自己受到平等對待及重視,是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也才是真正能凝聚台灣民族意識的方法。[/epq-quote]台灣的鄉土語言教育還需要政府多加重視,如何讓多元的鄉土語言代代相傳,還需要各界集思廣益。雖然筆者目前還無法對這方面提出非常實質的建議,但我知道,如何讓所有族群都認為自己受到平等對待及重視,是目前政府的當務之急,也才是真正能凝聚台灣民族意識的方法。 很遺憾地,當國慶大典上,主持人稱原住民是「阿撒布魯」時就已犯了最基本的錯誤 ── 缺乏尊重。 熟知台灣歷史的人都知道,原住民們才是這塊土地上最早的居住者,而他們已經受了漢人幾百年的打壓及不尊重。在面對中國這個強權時,政府需要先讓台灣內各個族群都受到重視,如果連這個都做不到,台灣各族群間的嫌隙遲早會變成大問題。 我們已經有中國這個大「外患」了,更必須謝絕「內憂」打擾,尤其是會阻礙凝聚民族意識的內憂。   自古處在大國旁的小國總是命運多舛,台灣既像,也不似愛爾蘭。愛爾蘭從處處被欺壓到今日成為獨立國家的歷史,頗值得台灣深思,身為大國身旁的小國,我們能做些什麼,來凝聚台灣人的民族意識? 意識到了這點,我們也就離能夠獨立決定自己命運的那天,又近了一點。   附上一首滿滿愛爾蘭風的《Celtic Symphony》(編按3),一首每間愛爾蘭酒吧必播的歌曲:

  附註
  1. 出自〈A Brief History of Ireland
  2. 出自〈Gaelic enjoys a revival in Ireland
  編按
  1. 愛爾蘭語(Irish)與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曼島語(Manx)同屬於凱爾特語族的蓋爾亞支(Gaelic),但彼此是不能互通的語言。
  2. 此處指蓋爾語底下的愛爾蘭語,也是現今愛爾蘭的官方語言。
  3. 此《Celtic Symphony》之歌詞為英語,非愛爾蘭語。
  延伸閱讀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