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政府培訓山川琉璃吊橋解說人員,與林務局長期陪伴的台 24 線生態旅遊部落將攜手,於 106 年 1 月 5 日在三地門鄉文化館舉行解說服務人員授證典禮。 本次縣政府將進行授證的第二期解說人員共有 24 名,林務局授證台 24 線生態旅遊解說人員…
新聞稿
-
-
其實,在這科技進步、文化變遷的世代,我們的生活已完全被掌控在現代科技的產品之中,使得生活不再與單純平靜劃上等號,因此,我們意識到這樣的改變進而拾起「回家」的念頭,漸漸地尋回那原本生存的初衷與最溫暖的「愛」。 「家」不僅是家,亦是心靈最渴慕回到這種純粹、真誠內在的家,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
-
那瑪夏區的兩大原住民族群,一個是布農族,一個是卡那卡那富族(第 16 族)。前者守護山林;後者守護溪流。 對布農族,狩獵和耕作是遵循植物的生長及月亮的圓缺來進行,其作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每項祭儀背後都有其對族人的約束,僅取得供養生息的基本需求,不對環境造成額外的負擔。
-
「不遺漏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是世界 193 個國家領導人在 2015 年推動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時所作出的共同承諾。而在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法》第 10 條也於 1998…
-
莫拉克風災後 7 年,「小林村民」靠自己的努力,將首次帶著平埔原住民中大武壠族的古謠,用文化展演的方式來到台北,與社會大眾分享這幾年的心路歷程,團員共有 20 位,全部都是小林村民,年紀最大 70 歲,最小 9 歲,當中有祖孫、母女等,都是為了要為小林村盡一份心力。
-
一提到原住民的表演,總讓人先聯想到「傳統」這一類的字眼。 傳統並不只是「老、過去」的意思,而是「流傳下來的統一形式」。在原住民族由口傳到近代開始發展文字化的書寫,神話與傳說是族群敘事的核心形式,但現代化以後,人的生活與神話還有關係嗎?這一問,神話與人的距離彷彿一下子拉得好遠好遠,像是已經過氣,等待腐朽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