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 年,一個遇到觀眾態度不佳會罷演的部落劇場,由布農文教基金會催生。 2002 年,一群無分族群的藝術創作者游牧於金樽海灘,是為意識部落的誕生。 2000 年,陳明才與逗小花離開 921 地震災區,移居都蘭。
作者
吳 思鋒
吳 思鋒
藝評人,柳春春劇社現任團長、澳門《劇場 • 閱讀》副主編。
-
-
► 本文為藝評人吳思鋒對 Tai 身體劇場新作《織布│男人X女人》的評論。 不知不覺,瓦旦搬出家族已無人使用的織布機,身體縮坐進去,尋找許多許多年前,payi(阿嬤)在凌晨兩三點的時候起床織布發出的碰碰聲,尋找過去與現在交匯的時間之河。
-
一提到原住民的表演,總讓人先聯想到「傳統」這一類的字眼。 傳統並不只是「老、過去」的意思,而是「流傳下來的統一形式」。在原住民族由口傳到近代開始發展文字化的書寫,神話與傳說是族群敘事的核心形式,但現代化以後,人的生活與神話還有關係嗎?這一問,神話與人的距離彷彿一下子拉得好遠好遠,像是已經過氣,等待腐朽的老人。
-
1991 年創立迄今的原舞者,通過再現祭儀樂舞,將在主流社會中「無聲」的部落文化,創造發言的空間,其展示的人類學式方法,亦奠定「田調」的必要性。 究原舞者的影響力,不只是一個舞團而已,更建構了一個文化母體,孕育、影響許多藝術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