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地方流域記憶蒐整計畫」以南投埔里眉溪流域為推動場域,結合當地社群及培力單位,辦理流域地方學系列工作坊,共筆在地知識架構。將在111年2月11日至3月12日,集結階段性成果,於埔里籃城聚落大灶美術館舉辦「人.流:眉溪流域成果特展」,以眉溪流域族群多樣性為範例, 運用博物館技藝與在地共構地方知識。
新聞稿
-
-
在科技不斷往前邁進,人們的生存環境驅向單一標準下,「傳統」與「現代」的路線之爭從未止息。以個人生命故事所書寫,記錄當代蘭嶼的《人之島後》;復返於文化傳統的召喚與銜接,《潛入西拉雅》則追尋百年歷史的族群語言文化;《藝術文明之光:夏維岩洞》從考古舊石器時代文明的推展,高雄電影節近期三部作品均試圖以VR視野作為想像,書寫復興、認同以及根源性,重新審視因族群身分所延伸的多頻議題,同時給予我們對於「起源」與「未來」的想像路徑。
-
「這不僅僅只是音樂計畫,同時也向自我探索的旅程。」 2015 年年底,在澳洲工作的 BaoBao(陳玟臻)及音樂製作人 Tim,因為憂心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可能影響海洋環境及島嶼文化,把所有家當打包上了一台車子,從澳洲沙漠中的愛麗斯泉出發。 他們懷抱一個夢想:希望到部落,跟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南島音樂家合作。
-
「阿米斯音樂節」是臺灣第⼀個以原住民文化為主的獨立音樂節,由 Suming(舒米恩)率領都蘭部落族人辦理,節目內容從傳統祭儀、 樂舞、歌謠,到流行音樂、舞蹈、戲劇、餐飲、傳統工藝、影像、議題論壇、互動交流等,展現原住民文化在當代發展的多元面貌。
-
30 年前,來自魯凱族的 Moagaii(柯梅英)、卑南族的 Senayan(賴秀珍)、排灣族的 Ivi(卓秋琴),因著不同的理由加入了「原舞者」,這三個女子,在「原舞者」相識、相知、相惜,即使最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就像祖靈的託負一般,他們與生俱來的動人嗓音,牽引者三人逐步走上原住民族古謠及文化的保存及推廣之路。
-
為了響應 2019 國際原住民族語年,「亞洲原住民語言推廣活動」將從今年(2019)8 月 6 日起在推特展開,希望邀請投入亞洲原住民族語復振的各界輪流以推特 @AsiaLangsOnline 帳號分享世界在亞洲原民族語的努力與成果,以利用網路社群無遠弗屆的串連,重新喚起世界大眾對於原住民族語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