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上接〈部落就是你家 Part I: 港口部落用「雞尾酒模式」,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上)〉 生態導覽中,我們不斷看到阿美族朋友對於山林的了解,看到他們百年來在這裡建立的家與生活。我們看到一位戴著花邊帽的 ina(媽媽),有空就來海邊墾地種菜;卜頓說,他們的祖先當初來到海邊時,所見都是這樣貧瘠的土地,都是他們慢慢地用珊瑚石圍起來,然後從遠方帶來肥 料,才漸漸地整理出一塊塊耕地。一開始只有一小塊,但很多一小塊,慢慢地就會變成一大塊。只是國有財產局從 80 年代,就開始擅自將族人的土地撥給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原住民朋友被奪走土地,從來就不是只有幾世紀前的事。 20 多年來,許多歸鄉的族人,發現自己家鄉的土地就這樣靜悄悄,在不識字耆老懵懂無知的情形下,被政府默默地奪走。這樣的衝擊與憤怒,外人如何能懂?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4"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部落客廳裡的創作,都是對土地的愛
在 Sapud Kacaw(撒部.噶照)與 Iyo Kacaw(伊祐.噶照)兩兄弟共同成立的項鍊工作室裡,憨厚寡言的 Sapud 與我們分享他如何從都市回到部落,並且在跟著拉黑子老師學習漂流木創作的過程中,找回阿美族的傳統智慧,找到對阿美族文化的喜愛與熱誠,卻也更憤怒於族人土地的不斷流失。 於是木訥且壓抑的他,將心中的憤怒轉為一具具作品,就好像一件作品中,漫長延伸的漂流木末端,浮出一尊半身人像 ── Sapud是否也能在人像掙扎出木頭的過程中,找到憤怒的出口? 即使是平常輕聲細語,說話溫柔的 Lafay,在面對部落的土地危機,也有非常強悍的一面。她說,她曾在北上抗議部落的土地被政府「偷竊」時,憤怒地一把抓起地上的泥土,塗抹在臉上;因為幾十年來,部落族人的權益與尊嚴,就像他們的臉一樣,是被當權者一把踩在腳下,踩在泥土裡! 但 Lafay 也察覺到,來自西部山區的泰雅族和賽德克族人,對於土地流失的情形,似乎更為輕描淡寫。 一位賽德克族的朋友說,很多事情,往往就差在轉念。他們同樣面對祖居地被迫蓋基地台、土石流等天災人禍,但在面對強權的壓力下,是否也有些折衷的作法可執行?就好像 Sapud 可以在轉念間,就將憤怒化為令人感動的作品,除了美,也可讓部落的聲音給更多人知道。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6"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面對部落未來的挑戰,仍是剛柔並濟的雞尾酒模式?
我不確定這位朋友所謂的折衷作法,在現在東海岸面臨海嘯般襲來的地方政府及業者的不當開發壓力下,是否仍然適用。但外柔內剛的阿美族人的智慧,是一直有前鑑的。 [caption id="attachment_1147" align="alignright" width="200"]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Mata‧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