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咖啡品質好卻做不出品牌?屏東德文部落青年期待在地投入咖啡產業整合

咖啡品質好卻做不出品牌?屏東德文部落青年期待在地投入咖啡產業整合

by vanessa_lai

杜岱蓁認為德文部落若要以咖啡作為主要產業,勢必要進行產業組織化、規格化,以要打出屬於自己的品牌。(Credit: Mata Taiwan)[/caption] 德文部落(Tjukuvulj)是屏東縣三地門鄉海拔最高(編按1),且少數沒有遷村過的部落,位於海拔 800 至 1200 公尺,氣候與土壤條件適合種植咖啡,早在日治時期就有日本人在此大量種植阿拉比卡品種的咖啡樹,許多百年老樹保留至今,如今德文部落翻轉殖民剝削的困境,透過莊園、合作社等形式將咖啡直接銷售到顧客手中,也是發展部落旅遊的重要資源。   德文產好咖啡,產量與品牌經營是瓶頸 杜岱蓁目前是都古夫樂微旅行團隊的遊程窗口,「都古夫樂」就是德文部落排灣族語的名字,她會在每年 10 月到 12 月的咖啡採收期,帶著小旅行的客人一起採收咖啡,並體驗清洗去殼、手工挑選,用炭火焙炒到沖煮的咖啡製作過程。 德文部落咖啡以品質優良而聞名,通常會搭配其他季節的農作物經營,並透過德萊公園的假日市集和線上管道銷售。但杜岱蓁坦言,現在部落的咖啡產業尚未形成,仍靠每一位咖啡農民各自經營,而主要面臨的問題是產量不夠,以及採收的人力不足。「之前一年可以用 400 到 500 公斤,現在受氣候暖化影響咖啡生長,讓開花季節亂掉,一年產量可能只剩下 200 公斤。」 杜岱蓁個人在經營咖啡產業上沒太大問題,若要解決供應量不足的問題,她會與種植品質可信任的老人家收購豆子,暫時沒有增加咖啡產量的壓力,但她對部落咖啡產業卻仍有另一個期待:「(德文部落)現在缺乏一個統一對外做行銷推廣的窗口,我認為有必要組一個公司,類似像泰武的咖啡觀光工廠。」 她解釋,族人希望未來有一天,德文部落可以咖啡作為主要產業,但產業要組織化、要打出自己的品牌,勢必需要統一規格和作法,「(規格化)對部落老人家可能沒辦法,但對年輕人比較有機會,」因為要老人家將水洗、日曬作法區分開來有困難。她認為唯有組織化、規格化,德文咖啡才能真正品牌化。   在地組織缺乏聯繫,短期難見產業整合 馬古都莊園咖啡的包金茂,也是都古夫樂團隊的成員,除了賣咖啡,也在自家咖啡館提供餐飲,特別的是將芋頭、小米、紅藜等部落當季食材,全部都使用電鍋料理,因為他想讓消費者知道如果把這些農產品買回去可以怎麼煮,而電鍋正是每個人家裡廚房幾乎會有的器具。他也認為長遠來看,屏東各地方咖啡產區聯合行銷或許會是趨勢,若能將形成大規模的整合行銷,對於沒有加入產銷班或合作社系統的咖啡農民來說,將有助於打開知名度。 只是像都古夫樂微旅行這樣的團隊,目前皆難有餘力籌備組織工作;儘管杜岱蓁期望社區發展協會可以出面協助整合,但許多協會成員長期在外工作,四個協會之間彼此也缺乏聯繫。短期之內,部落年輕團隊也只能獨善,要讓整個部落的咖啡產業共好,只能期待更多組織的投入了。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德文部落青年認為長遠來看,屏東各地方咖啡產區聯合行銷會是趨勢,對個體咖啡農民來說,將有助於打開知名度。(Credit: 賴鵬智/CC BY-NC-ND 2.0)[/caption]   編按

  1. 德文部落(Tjukuvulj)是屏東縣三地門鄉海拔最高的部落,約海拔 800-1200 公尺高;次高為達來部落,海拔約 300 公尺。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