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台北沒有蘭嶼那麼藍的海:一位中國女孩的遊記

台北沒有蘭嶼那麼藍的海:一位中國女孩的遊記

by admin

2014 年的第一天,南下台東,去實現自己一年半以前的夢想,那個我魂牽夢縈的地方。乘著小到可以看到駕駛座的飛機上,看着太平洋,打著瞌睡抵達蘭嶼,那時候的我沒有心情澎湃自己圓夢了,那時的我甚至不明白自己為何如此平靜,現在回想才懂得,我只是害怕打破那個小島的寧靜,我要安安靜靜的去體會去感受去牢牢記住那裡的一切。   我們第一天的行程是遊朗島部落,去見了蘭嶼的耆老,聽他們分享故事,而這個我在蘭嶼遇見的第一個老人,卻為我的蘭嶼之行添加了無數的人情味和感動,也讓我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達悟文化的美,美到讓人心醉。第一天我們什麼都沒做,只是安安靜靜的感受大海,在涼亭駐足,在型男教練家的屋頂看星星,我們三人互相分享人生,談天說地,用心在感受這裡的每一分每一秒。這一天的最後,我在睡夢中錯過了午夜場的夜釣,真是遺憾,但也是吃到了老師和馨月釣的 Ivey(女人魚,是蘭嶼給女人吃的最好的魚,因為女性要哺育後代)。這一路來最感謝他們的包容,旅行總是令人們互相幫助,互相關愛。我在想,喜歡旅行的人,也許也是喜歡旅途中的那個最純樸的人心吧。  

改變中的人間淨土

其他部落多蓋起來了民宿和餐廳。不得不感慨,可是這就是這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脫。

第二天,我們吃完早餐,去了織布老師家裡看織布,試穿他們的傳統服裝,一坐下來便是啃螃蟹喝保力達。 真有趣,在蘭嶼的生活就是這樣不緊不慢,不慌不忙。在這裏,我們為蘭嶼的文創產業出謀獻策,思考蘭嶼文創的發展,在討論的過程中,才發現,達悟族人的純樸和美好,而這難免更是讓人心疼,心疼這個人間天堂淪入了資本主義貨幣的漩渦: 在 1945 年前,日本人早就認識到這片人間淨土,所以全面封鎖蘭嶼不讓此島與外界聯繫,他們將蘭嶼作為日本人類學田野調查的基地,而在國民政府接管蘭嶼時,則讓他們捲入了貨幣社會,打破了他們原本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對於有輕微仇日情節的我(作為中國學生的我,受到了很多中國刻板思想的教育,根深蒂固),也不得不為他們點個讚。我所在的朗島部落(共有紅頭,漁人,椰油,野銀,東清六個部落),已是全蘭嶼商業化旅遊化最不明顯的地方,而其他部落多蓋起來了民宿和餐廳。不得不感慨,可是這就是這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脫。 在這個早餐我們的探討和思考中,更加堅定了我未來成為蘭嶼研究者的目標,我將從學年論文開始,並且準備研究所考試,將蘭嶼作為自己的學術目標,一年半以前的夢想,在這一刻更增加了些許動力還有自己的期許。蘭嶼不僅風景美,人文更美,讓人不得不想要一探究竟,也為這片人間淨土出一份力。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這個社會的變遷和發展,沒有一個地方可以逃脫。[/caption]   下午我們開始了我們的環島熱身,我們一路從東清方向繞環島公路步行,在潮間帶撿貝殼,看「曾經滄海難為水」,我把它比喻為「天使的眼淚」,我站在海邊眼神離不開這片海,藍得讓人想要縱身一躍,躍進這天使的眼淚裏,那麼溫柔那麼美。 一路走,一路看,看他們的朝聖地,都有濃濃的達悟氣息。而今天最美的瞬間,就是在這追夕陽的公路上,生活處處有驚喜,蘭嶼帶給了我們第一個最美的落日,我們奔跑歡呼去迎接這個我們意料之外的美麗。旅行的美妙在於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撞見意外,會收穫怎麼美好。 這天晚上,師母的哥哥狩獵回來,我們共同和他們享受著勝利的喜悅,儘管我都不敢吃,卻也深深的將自己融入進去,一切為他們喝彩。 一天過了,在蘭嶼的夜晚總是睡得特別深沉,伴著海的味道,還有每天那些感動人心的溫暖入睡。夏曼·嘉斐弄說我愛蘭嶼愛得有羈絆,因為牽掛在台北。感謝我的恩師,總是最能明白我,也最能理解我。  

旅行的悸動

我們在「天涯海角」聽音樂,看著藍色的太平洋,來到蘭嶼最珍貴的,就是自我內心的平靜和沉澱。

第三天,我們正式開始了環島之旅;老師開車帶我們一路走,給我們分析當地的文化,他們的葬禮儀式,他們的墓區,還有 Totoo(角梟)和 Anito(魔鬼)。 我們在一片海邊停留,蘭嶼的任何地方都美得令人離不開腳步;很多時候,我們三人並不講話,而是靜靜的體會這溫存,其實也要感謝這一切,有人陪伴的路上,至少要是志同道合的人。恩師帶著我們兩個小鬼一起愛蘭嶼,一起為蘭嶼而戰。   而後我們在情人洞邊的涼亭用餐,頗有一番「煮酒論英雄」、「華山論劍」的氣勢;馨月在涼亭中睡着。我們的旅程總是這樣,隨性、隨心、隨意,不做行程、不趕時間,就是為了感受人生。馨月總是高呼「這才是人生嘛!」我總是什麼都不說,儘管心裏有幾千幾萬的思緒,但我從來都不說;也許就像老師說的,我的束縛太多,我不會高呼「這就是人生!」那是因為我沒有準備好,沒有思考好,我什麼時候可以跳出這生活的牢籠,也許等我準備好的一天,我才有這個勇氣去呼喊。 因為恩師的關係,也遇到了這個和我完全不同的女孩,她勇敢,堅強,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入境隨俗,總是一個人走;而我是一個剛剛從溫室出來的花朵,我什麼都不敢吃,有一堆老師說得亂七八糟不知道怎麼養成的習慣,這不吃、那不吃,有一堆自己的習慣在束縛着我。宗教之旅的時候我期望自己能夠破繭成蝶,而這趟蘭嶼之行我相信我在儲備力量了,而也是這次蘭嶼之行讓我明白在宗教之旅中我所形容不出來的那種感受。原來就是我在不斷地認識我自己,我在感受旅途的過程中更加清楚深刻地認識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感謝旅行讓我收穫人生。就像老師說的,這是生命的悸動,我越來越能感受得到。   緊接著我們去了情人洞,看着那鮮乳般的海浪,那藍寶石般的海洋,又是這麼一種讓我想要縱身一躍的衝動,那海浪看似那麼的溫柔,讓我的心靈去接受大海的洗滌吧! 我們安安靜靜的坐在峭壁上,自我感受這片浪聲中的寧靜。在不捨中前往青青草原,又一次看到大自然賜予的美麗落日,在這一片草原中行走,彷彿去到了一個世外桃源,我們在「天涯海角」聽音樂,看著藍色的太平洋,來到蘭嶼最珍貴的,就是自我內心的平靜和沉澱。夜晚的最後,抱着這一天的美妙進入夢鄉。  

小小的島,無窮盡的文化,還有最美的人

看到他越來越相信返老還童這個詞語,這麼天真可愛的老人,用心的對待我們,蘭嶼最美的還有人。

第四天,我們的主要行程是田野調查,關於蘭嶼的天主堂內在擺飾。而在當天早上我們參加了蘭嶼天主堂的彌撒;在互相祝福的環節中,內心的暖流一次又一次地湧上心頭,每個人真誠地握手祝福,那是作為非教友的我從來沒有感受過的。 而今天我們也有幸的看到了蘭嶼造舟的祭典,他們一早便起來殺豬,在做完彌撒後,義務使徒帶著大家來為大船雕刻祈福,看着他們為這艘大船刻上了第一道紋路;而老師也詳細的跟我們講解了蘭嶼造舟的文化,我已將造舟文化牢牢刻予心中。蘭嶼有美的風景,也有這麼美的文化在:他們的分享文化(例如:他們以家族為單位,什麼獵物都大家一起分,互相扶持)、他們的三位一體(例如:命名儀式,父母跟着第一個孩子的名字改名,而如果父母是長子或長女,祖父母也跟着改名)……,這些我說也說不完的文化,就讓它成為我未來學習研究的動力吧!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470"] 這些我說也說不完的文化,就讓它成為我未來學習研究的動力吧![/caption]   中午我們沒有留在那裡和全村人一起享用早上殺的豬,而是去了我們在蘭嶼遇見的第一個老人(之後稱阿公)家,他又為我們煮了燒酒魚,還給我們取了達悟的名字:我叫「席.瑪妮蕾」!感謝這位老人在我們在蘭嶼的這幾天裏對我們的照顧,並分享他的故事給我們。他是蘭嶼勇士舞的創始人,是捕魚高手,是紀守常神父培養的第一代學生;他去過瑞士,是一個聽過就不會忘記的神奇老人,看到他越來越相信返老還童這個詞語,這麼天真可愛的老人,用心的對待我們,蘭嶼最美的還有人。 之後我們去了野銀的天主堂,張永秀阿公是這個天主堂內在擺飾的繪畫者,他與我分享教堂內牆畫的背景,並且帶我們到他的傳統地下屋參觀講解,他擁有霸氣的四道門,真是當時很高的成就(蘭嶼傳統房屋包括地下屋、高屋和涼亭,地下屋四道門為最厲害的房屋,房屋落成有落成禮,必須有足夠的號召力和芋頭還有會吟唱的本領才能夠舉辦!)。又是一位毫不吝嗇與我們分享故事的傳奇老人,他會德語,韓語,日語,也是神父培養的孩子。這時的我又不得不回想起《海岸山脈的瑞士人》這本書,這些白冷會士對台東和蘭嶼的影響之大,真是令人驚歎。 最後我們以紅頭天主堂結束了我們的蘭嶼之行,驅車回朗島部落,向串珠老師學習蘭嶼傳統的掛飾文化,與阿公喝了最後一次燒酒魚。2014 年 1 月 5 日零點零分,我們的蘭嶼之行宣告結束。  

台北沒有蘭嶼那麼藍的海洋

回到台北,看到滿路的霓虹燈,不僅感到害怕,懷念那沒有紅綠燈沒有規則讓人釋放本性的小島,可是這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2014 年 1 月 6 日一早,我們驅車前往機場,不料我們的第一班航班取消,我和馨月在機場大笑引來無數人的注目禮,原來連上帝都捨不得我們回去,但也是因為航班的取消,我們得以見到阿公這次蘭嶼之行的最後一面,他居然自己騎著摩托車前來機場為我們送行;我永遠忘不了那飽含淚水不捨的神情,我們站在機場大哭,這個萍水相逢的感動讓我們的心中都留下了永遠抹不去的回憶,我們一定還會再見面的。 抵達台東,回到台北,看到滿路的霓虹燈,不僅感到害怕,懷念那沒有紅綠燈沒有規則讓人釋放本性的小島,可是這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也許我們可以逃脫也許不行,這就看造化了吧! 這裡沒有那麼藍的海,沒有溫暖的阿公,沒有美得醉人的夕陽,但是至少這裡和蘭嶼擁有同一片天空同一個太陽。知足吧。   蘭嶼,我們暑假見了。

(本文原標題為〈蘭嶼之行 〉,原作者為池莉莉,原刊載於《魚飛文創(蘭嶼部落遊學)》)

關於魚非文創

魚飛是達悟語 Ivey 的漢譯,是一種魚的名稱。

魚飛的學名叫「烏伊蘭擬金眼鯛」,為擬金眼鯛科的一種。 魚飛體型呈倒三角形,達悟人俗稱「三角魚」。 魚飛屬沿岸海域底棲性魚類,為夜行性魚類,夜間外出覓食,具趨光性,達悟傳統於夜間垂釣之。 魚飛是達悟傳統產婦哺育嬰兒補充乳汁必食用之魚種。 取名魚飛文創象徵公司對達悟文化傳承、推廣的念茲在茲。
[AdSense-A]

 

相關文章推薦

[AdSense-B]
 

相關著作推薦

  • 書名:天空的眼睛
  • 作者: 夏曼.藍波安(達悟族)
  •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 定價:290元(優惠價:79折229元)
  • 介紹:
  小說《天空的眼睛》以一位歷經風霜的男子為主軸,寫他在島上的部落生活與孫子的相處,面對遠到台灣工作的女兒死訊,以及他在海洋世界多次與大魚交手,這不僅是老人與海,也是蘭嶼島上的一則生動的人文寫照。   夏曼.藍波安:「天空的眼睛」在蘭嶼的達悟族語意指星星,從這裡族人的觀點,每個人的靈魂都住在某一顆星星裡面,人類仰望天空,大魚獵食飛魚亦仰望著海面,被獵殺的飛魚散落海面上粼粼的波光鱗片,也猶如星光一樣……。   「老人說,孩子死亡的地點愈加遙遠了,以至於老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是否存在了……」   小說《天空的眼睛》是一部關乎人文、海洋、宗教思辨的小說,探觸死亡與愛的主題,也點出海洋環境的變化、傳統文化的式微,隨著族人面臨的文化衝擊,到現實面臨的挑戰,海底的故事仍然上演,機動船也逐漸讓寧靜的海面不再平靜,多年以後再度回來造訪的大魚,帶來什麼樣的訊息呢?   夏曼.藍波安在小說《天空的眼睛》裡提到,「《天空的眼睛》這篇小說裡的水世界,許多不同類科的浮游掠食大魚,從海中望著屬於它們的海空(即是我們的天空),在它們群聚掠殺飛魚,飛魚脫落的鱗片似是天空的眼睛(星星),在海面漂浮,放射出微弱螢光,這在漆黑的水世界特別的顯明,奇異的是,掠食大魚掠殺飛魚群有特定的海域,特定的時辰,說這個劇本的人就是我的母親……我不知道母親怎麼會以飛魚脫落的鱗片比喻為掠食大魚的「星星」這是非常有創意的話,深具詩學……   「對於現代化吸住著各民族眾部落,或者鄉間年輕男女的心,移居都會成為一九七、八○年台灣社會新趨勢,董老,夏本.巫瑪藍姆的子女,先後在這個年代移動到台灣,兩代間的認知,總的差異開啟了肉體與想像的化學變化,撼動了達悟原初社會的基礎,新生代成為新興的另類「流亡者」流動於各工廠間的女工,建築工地的模板師,青春耗在祖父母未曾有過的成長經歷,以及也未曾有過的傷害、傷痕……」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enyagene(CC Licensed)、Wikipedia(CC Licensed)、Wikimedia Commons(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