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南庄再進去一點點就來到「蜜蜂部落」:看見打造中的泰雅賽夏文化推廣中心

南庄再進去一點點就來到「蜜蜂部落」:看見打造中的泰雅賽夏文化推廣中心

by admin

賽夏族的老人家曾經有個傳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對賽夏族的新婚夫婦因為一點芝麻綠豆大的事吵得不可開支,其中那位媳婦氣哭了,還負氣離家出走,跑到長滿山蕨的深山裡。那座深山的山蕨如此茂密高大,族人找了三天三夜,怎麼找就是找不到離家出走的媳婦。 過了很久,有位白髮蒼蒼的老公公託夢給她老公說:「你用山頂向陽處那棵千年榆樹的樹枝做成拐杖,再把拐杖伸入你太太失蹤的那片山蕨,叫她的名字三聲,她就會出現了!」於是丈夫醒來後,就死馬當活馬醫,照著夢裡老公公的指示做,沒想到從山蕨叢中跑出一條 mintatini’an!Mintatini’an(明達笛尼岸),就是賽夏語的「百步蛇」,把那位丈夫狠狠咬了一口,導致他隨即倒地身亡! 在賽夏族的文化裡,百步蛇是祖先的化身,不會亂出來咬人;若是在祭典中出沒,表示族人有事情不對。於是族人知道了這件事之後,紛紛引以為戒,開始認為蕨類是有靈性的植物,不可以隨意毀損,甚至夫妻吵架不能走到山蕨叢裡,免得遭到不測。   當然,傳說歸傳說,賽夏族人不但「毀損」蕨類,還會把它們拿來吃呢!  

從山蕨料理,慢慢打造賽夏文化

一講到最會吃野菜的民族,大家就立刻想到阿美族;但若問到誰最會吃蕨類,卻鮮少人知道賽夏族是箇中好手! 這天我們來到熱門觀光景點南庄再往山裡一點點的「瓦祿產業文化館」,拜訪正在努力進行當地文化與產業復振的族人朋友。一抵達,他們就七嘴八舌分享正在開發的蕨類食譜。 「有 baego’ 啊、ma:ong 啊、rawko’ 啊!我們都會吃!」 「像那個佛指蕨,有點像花生,像杏仁,很好吃。」 「還有 ‘alimono(腎蕨),有的地方有蛋,有的地方沒有蛋。 蛋?…… 啊,原來是指腎蕨的可食球莖啊!「那個阿美族、泰雅族都會吃啊!」我說。 「我們比他們會吃蕨類啦!這邊有上百種蕨類,我們會吃的隨便都超過幾十種。」   放眼看了四周,山嵐層層疊疊地罩住了整個瓦祿部落,濕氣蕴蘊,滿山滿谷的蕨類 ── 突然間,走進山蕨叢裡會迷路的傳說,不再那麼不可信。 查到的資料說,臺灣已知至少有 633 種蕨類(含種下分類群),是世界上蕨類資源最豐富的的地區之一,而可食用的蕨類又高達一百種,於是賽夏族人能吃上數十種蕨類的事,我也信了。 「來到這裡才知道,賽夏族那麼懂蕨類!」東河社區發展協會的專案經理余成益說,「賽夏族近幾年,很努力地在做族語復振及文化復興,包含族人對原生植物的應用也有很多的累積發現,其中賽夏族在蕨類的應用,是外界比較少討論跟注意的。」   於是,這幾年族人整理出了許多賽夏族食譜,有不少都是跟山蕨有關的創意料理,其中還有好幾道,都已經成為瓦祿部落餐廳的招牌菜…… 但,瓦祿產業文化館要做的,可不單單只是部落創意料理提供喔!  

部落文化連結,在瓦祿產業文化館

瓦祿產業文化館的前身是興建於西元 1924 年的老東河派出所,直到 1988 年派出所遷出才荒廢。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亮麗又不失古意的瓦祿產業文化館,是東河社區在十多年前 921 災後才重建的,是志工們積極參與社區營造的努力成果之一。 文化館內,擺放了跟在地相關的老照片:許多人對於瓦祿附近的印象,大概就是前方縣道 124 號與南庄風美道叉路的南庄,還有當地濃濃的客家風情與小吃,卻不曉得再往裡頭走,過了瓦祿部落,就是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賽夏族文化的向天湖;更深入一點,還有以泰雅傳統編織聞名的石壁部落,以及泰雅族與賽夏族曾經聯合抗日的鹿場部落;這些資源,都是瓦祿產業文化館即將串連的重點。 附近的泰雅族部落,有許多珍貴的工藝師資源,「賽夏族也有自己的編織,但還要慢慢找回來!」成益說;外加泰雅、賽夏及客家人的豐富生態資源與知識,大家希望把瓦祿產業文化館打造成遊客進入山裡各部落前的第一站,提供山裡各部落的觀光資訊;當然,遊客也可以只是在文化館這裡參觀,聽聽當地瓦祿部落的老故事,並享用賽夏族引以為傲的山蕨創意料理!   在了解瓦祿產業文化館的願景後,我們跟著這群部落的朋友,沿著南庄風美道再往裡頭走,往左轉個彎向上開駛,馬上看見一棟美麗的屋子外頭,裝飾了以前要出嫁的泰雅族女子必有的 V 型紋面,立刻知道:我們來到鼎鼎大名的石壁染織工坊了!  

拜訪瓦祿附近的文化傳承中心:石壁染織工坊與太陽有腳

全臺灣最有名的原住民族染織工坊之一,就屬石壁部落這裡的石壁染織工坊,同時也是瓦祿產業文化館將串連的工藝師群之一…… 但你知道嗎?工坊的創辦人,竟然是一位漢人女子!   1986 那年,適逢賽夏族矮靈祭的十年大祭,林淑莉便是在那次的矮靈祭上,遇見了泰雅族青年羅幸‧瓦旦,一見鍾情,便嫁到了這個山裡的部落。由於興趣,她開始央求族裡的老人家教她種苧麻、取絲、染色,以及泰雅族傳統織布技術,希望成為一位真正的 Tayal(泰雅族人),便進一步在 2006 年創立了「石壁部落文化工作站」,又在 2010 年成立現在的「石壁染織工坊」,希望以這裡作為泰雅傳統紡織的傳承點,讓更多部落婦女得以在此習得一技之長,又能傳承祖先文化。 但,後來她想到:「『石壁』這名字,應該是屬於石壁部落族人的,不應該是我的。」於是她自己創立了「太陽有腳」品牌:當地的泰雅族人稱工作坊前方的那片美麗石壁為 Raisinay,是「石壁部落」命名起源:每當太陽升起,日光投射在大片陡峭石壁上,光線緩慢移動,彷彿就像長了腳一樣,因此變成了「太陽有腳」的名字由來 ── 正如同「太陽有腳」雖為淑莉的自創品牌,就是根自於石壁部落的傳統編織技術! 淑莉並不侷限於傳統服飾的製作,而以泰雅族的傳統編織技術織出件件實用的商品如披肩、圍巾等等,期許這樣的品牌能走出部落,跨向國際。而石壁染織工坊便留給部落族人作為公共財,在此訓練部落織女,並提供工作機會給部落族人,外頭也種了許多不同種類的染料植物,讓預約遊客得以來趟深度文化導覽,將文化傳承給族人,也推廣給其他訪客。  

部落產業發展的困境:小蜂快回巢吧!

泰雅、賽夏與客家,都是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族群,而瓦祿正好位於這些聚落的幅軸,真的很適合作為訪客了解附近文化的中心點,只是它也面臨了許多部落都遇到的問題 ── 那就是年輕族人不願意回鄉工作!而沒有了年輕人,部落產業發展就無法推動了。 瓦祿部落的名字來自賽夏語裡的 walo,意思是「蜜蜂、蜂蜜」的意思,可想見在過去遙遠的某個年代,這裡到處都是成群結隊、四處採蜜的蜜蜂…… 我卻想到,蜜蜂社會仰賴蜜蜂社會裡大大小小的工蜂、雄蜂團結起來,一起努力,你採蜜、我守護,才能成就一個蜜蜂王國的興起。 期盼這些瓦祿的小蜂們能多多回巢,一起在祖先留下來的深厚文化基礎上採蜜,用文化的蜜蠟把這個「蜜蜂部落」築得更大一點,讓更多年輕的蜜蜂可以回家工作!  
參考資料
 
相關人力徵才
你想在山嵐繚繞、氣候宜人的美麗瓦祿部落裡,渡過快樂的暑假,同時又能學習部落文化的推廣嗎?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社區正在徵求暑期工讀生,職缺包括行銷助理(2 名)與文化商品設計(1 名),喜歡部落文化的朋友,請多多參考喔! ]]>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