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美麗島」的美麗錯誤:原來葡萄牙人最初的「福爾摩沙」根本不是在說臺灣?

「美麗島」的美麗錯誤:原來葡萄牙人最初的「福爾摩沙」根本不是在說臺灣?

by admin

「福爾摩沙,美麗之島」,這幾年來大概已成為歷史學科的老師與學生琅琅上口之句,一般臺灣歷史參考書或網路資訊,通常會這麼記載或介紹:

「自 16 世紀中葉以後,遠東地區航運頻繁,當葡萄牙船員經過臺灣海面時,從海上遠眺,發現臺灣島上高山峻嶺、林木蔥綠,甚為美麗,於是高呼『Ilha Formosa』,葡萄牙文意即:『美麗(Formosa)島(Ilha)』。

由於葡萄牙人當時的貿易與殖民重心在中國澳門與日本,臺灣只是個路過的美麗景點,他們未曾登陸與探險。儘管如此,葡萄牙人所喊出的形容詞『Formosa(福爾摩沙)』,後來卻成為西方人指稱臺灣地名的專有名詞……」

上面一段文字與故事,我們似乎習以為常,多少已認定這是「歷史事實」的敘述。

然而,追根究底,這段臺灣文字「歷史」開頭,竟然有一半是靠推論,或憑美麗想像、誤解而來;其中還包括研究者未能深究外文文獻與比定地名,因而以訛傳訛。你相信麼?

 

葡人與臺灣間的史記,從來就曖昧不清

有趣的是,迄今,所出版的各種語文文獻中,我們還是無法找到葡萄牙人船長、水手或者是探險家航經臺灣時驚呼本島為「Ilha Formosa」的直接紀錄。

我們說 16 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船員航經臺灣附近海面,驚豔島上高山林木之美,因而在船上高呼「福爾摩沙之島」,可是,遍查現存的外文文獻或檔案,卻很難發現有直接與明確的證據。這點,留待下節再詳論。上面的敘述,連帶還引發一些問題,即:所謂 16 世紀中葉以後,到底是指哪一年代?

目前有人說是:1)1540年代;也有人說 2)1550-1570 年之間, 網路上甚至有 1580 年代的說法。進而更根本的問題是:福爾摩沙真的是由葡萄牙人首先叫起?葡萄牙船員讚歎山巒之美,究竟是從臺灣西海岸,還是東海岸所看到?他們到底有無登陸臺灣?

 

事實上,自 18 世紀以來,歐洲文獻中,歐洲文獻有關葡萄牙人與臺灣的史事記載,多少有些曖昧不清。

例如,18 世紀初出版、荷蘭人牧師法連太因(F. Valentyn)所編輯的著名《新舊東印度誌》大部頭書裡,就指出:葡萄牙與西班牙人比荷蘭人先到臺灣,並給臺灣命名,為無庸置疑之事,但無法確定他們何時來臺,在臺作了些什麼。我手頭上有一冊 1773 年英國倫敦出版的《葡英雙語字典》影本,收有「Ilha Fermosa」詞條,它居然這麼描述:

「位於亞洲,隸屬中國福建(Tokin)之最令人注目島嶼,島上首都稱為臺灣(Tyowan)。1635 年時,為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去。然而,荷蘭人同樣也被國姓爺潰退,船上運載之金銀財寶為其所巧奪,支付給士兵……」

兩種有名的文獻都曾誤解說葡萄牙人曾統治過臺灣,可見葡萄牙與福爾摩沙之間的關係,迄今仍存若干迷思,留給後來的研究者與讀者不少歷史想像空間。

19 世紀,特別是 60 年代以後,隨著大清帝國被迫重新開放外國通商、傳教,西方人除在臺灣從事「探險」外,一方面多少也開始整理 16 世紀以來歐文有關臺灣的資料。有趣的是,迄今,所出版的各種語文文獻中,我們還是無法找到葡萄牙人船長、水手或者是探險家航經臺灣時驚呼本島為「Ilha Formosa」的直接紀錄。

 

據稱最早葡萄牙稱臺灣「福爾摩沙」文獻早丟失

Homem 圖上繪於 Chincheo 與北回歸線以北的 Fermosa 島,若進一步與下面所引述的葡萄牙航海誌資料互相比對,則該島是否真的指臺灣本島或其中一大片地區,恐怕還是個疑問。

據目前所知,有一幅葡萄牙王室屬下非常傑出的製圖家 Lopo Homem(1497 前—1572 後)於 1554 年繪製的 Portolano 式海圖,圖上他把北回歸線以北的一狀如變形蟲之島嶼標名為:I. Fremosa。稍後,他同樣傑出的兒子 Diogo 改正為:I. Fermosa。這是一般所謂葡萄牙文獻最早有關「Formosa = 臺灣」的紀錄。一般研究者因此認為,葡萄牙耶穌會士於 1543 年左右到日本,自此之後,葡萄牙船隻陸陸續續從澳門經過臺灣海峽前往日本,船長或水手途中一定會看到並紀錄下這座臺灣美麗島嶼,Homem 父子參考了這些航海紀錄而標誌在地圖上。

遺憾的是,16 世紀葡萄牙遠東航海日誌原檔多已缺佚,難以輔證此論;而 Homem 圖上繪於 Chincheo(漳州)與北回歸線以北的 Fermosa 島,若進一步與下面所引述的葡萄牙航海誌資料互相比對,則該島是否真的指臺灣本島或其中一大片地區,恐怕還是個疑問。

無論如何,上述葡萄牙人驚歎美麗島的論述,經稍微仔細考察近人的各種研究著作後,我們發現,絕大部分是間接證據而「想當然爾」的結果。

有些論者認為,葡萄牙船員驚喊福爾摩沙的紀錄,應該是 16 世紀 80 年代,曾經充任葡萄牙船水手的荷蘭人林氏侯登(J. Linschoten,1563-1611)在航經臺灣海峽時所寫下。可惜,這種說法一開頭便錯誤,因林氏侯登在印度臥亞(Goa)擔任大主教書記(1583-1588)期間,遊跡並未越過東南亞,他返國後想由北極到東亞,也未成功。

 

16 世紀《旅程導覽》,葡人稱臺灣「小琉球」

誌中說:經南澳、廈門後若順風相送,翌日船員便可從船右舷看到小琉球島(東北)盡端與岬角,以及福爾摩沙美麗島(Ilha Fermosa)境域的開端!

有趣的是,這種誤解,從 17 世紀末以來就已存在。

19 世紀 90 年代,林氏侯登回荷蘭後,確實將他在臥亞所收集到的葡萄牙與西班牙船員之秘密航海資料,翻譯為荷蘭文而編輯成一鉅冊的《東印度旅程導覽》,對後來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到亞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情報。《旅程導覽》第 5 卷便收錄有關 16 世紀中葉以後葡萄牙、西班牙人的航海日誌。可是,遍查從第 30 章到 54 章有關臺灣海峽一帶的文獻,除了還是無上述歎賞美麗島的紀錄外,連臺灣本島的名稱亦稍微撲朔迷離。

由於國內學者未曾系統介紹這類航海誌,所以這裡不厭其煩略述各章航路大要(以下文中括號內的頁碼,為第五卷書中頁數):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4"] 圖1[/caption]

30 章(pp. 162-193):是葡萄牙人由澳門廣東沿海出發,到寧波(Liampo)、南京(Nanquin)之航路,是傳統中國沿岸的水路,因此未經過臺灣。稍可一語的是,到泉州時,提到有一山,謂與福爾摩沙山(Monte Fermosa)一樣美麗(p. 178),可惜,福爾摩沙山不知指何地。

31 章(pp. 193-211):為葡萄牙舵手(Stuerman)雇用漳州船(soma Chinchea),由寧波的雙嶼港(Syongicam)出航到日本九州、大阪等地。出海後幾天便見 Lequeo(琉球)島(p. 196),但從其緯度已在 29 度,以及附近潮水為橙黃色,顯然不是臺灣的景象。

32 章(pp. 211-222):為另外一位(葡萄牙)領航員(piloot)所述,從澳門浪白澳開船沿中國海岸到日本平戶的航路。此行一開始沿著海岸經南澳到漳州、廈門(Chincheu)一帶,然後往東北東行駛,會看到位於 25 度、山非常高,成橢圓形(lanckwerpent)的 Lequeo pequeno 島(小琉球,以下此詞均用中文表示),離中國海岸有 18(葡)浬(p. 212),然後再北東往日本。

33 章(pp. 223-228):亦為葡萄牙領航員搭乘中國式小海船(soma)從澳門港道西側出航,沿南澳、廈門經小琉球往日本的航海誌。這篇航海誌提到他們航海四晝夜後看到中國領土外的小琉球,因在破曉時分船抵達南西方的岬角,故在離島外 8(葡)浬下錨,折往中國海岸航行後再繼續往日本。又云:小琉球島山極高,島長 15-16(葡)浬,亦即 7、80 公里左右,島的北東盡端岬角(hoeck)位於北緯 25½ 度。這裡,小琉球指臺灣本島的一大部分,應無疑義。

34章(pp. 228-233):依然是澳門到日本的水路誌。在這篇水路誌中,終於出現「Ilha Fermosa」一詞,可是卻不太像是指臺灣本島!誌中說:經南澳、廈門後若順風相送,翌日船員便可從船右舷看到小琉球島(東北)盡端與岬角,以及福爾摩沙美麗島(Ilha Fermosa)境域的開端!

35章(pp. 234-237):是葡萄牙人記述從澳門到日本長崎航路中應注意的安全事宜,其中提到經南澳後的安全水路,是廈門與澎湖(A Ilha dos Pescadores)之間的臺灣海峽(’t Canael);又云經福爾摩沙島後,可由北東直航到有馬海峽(Straet van Aryma),福爾摩沙島顯然還不是臺灣本島,但究竟指何處,似乎不是很清楚。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4"] 圖2:A. Ortelius《世界舞台》[/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04"] 圖3:《世界舞台》局部圖[/caption]

其實,不只前面幾章,連 42(p. 261-262)與 45(p. 270)兩章等葡萄牙人的航海資料中,提到臺灣本島,都是用小琉球名稱。

36、54 兩章是一位著名西班牙人船長寫,由澳門出航至日本,以及返回墨西哥之的水路誌。36 章提到經過臺灣島附近時,見 Ilha Fermosa 位於小琉球之旁,晚間船隻取 25⅓ 度,往北,北東等方向,翌日可看到 Fermosa 島的盡端。美麗島被形容成「橢圓形、無人佔領(leech)之島,中間為破裂、沖刷(geschuert),像是空曠之地」。不久,可看到位於 Ilha Fermosa 東南東的三王島(As Ilha dos Reijs Magos,即宮古等島,p. 241)。

如此,這個美麗島,與上述葡萄牙人所記無多大差異,都是指臺灣本島北部緊鄰之一島。也許,是指淡水河右岸的東北角或基隆的和平島。

 

相同文獻,反是西班牙人稱臺灣「福爾摩沙」

他們提到福爾摩沙島時,多是模糊地指臺灣本島北鄰之島嶼。直到 1580 年代,西班牙人才更明確將福爾摩沙用來指稱臺灣本島。

然而,54 章的西班牙人航海誌卻說:船從澳門出發,經過白礁(Ilha Branco)後,往東南東行駛,準備開往一陸地,即澎湖群島(Os Baixos dos Pescadores),以及琉球諸島(d’Eylanden Lequeos)境界開端繼續行駛。東邊的諸島「被稱為福爾摩沙諸島(As Ilhas Fermosas),意即美麗諸島」;一位叫三泰(Santy)的漳州人告訴西班牙船長說,諸島位於北緯 21¾ 度,沿岸有水深 30 潯之處,但這艘船並未前往探看。

西班牙船長這裡所說的複數「美麗諸島」,與上述單數美麗島不一樣,但由緯度來看,應該是臺灣本島沒錯。明乎此,西方刊行的世界古地圖上,臺灣大島有時被繪成兩、三島狀,也就不足為奇了(可以想像的是,臺灣西海岸的淡水河、濁水溪與高屏溪寬廣河口,多少會讓航海人以為是分割的島嶼!)。

接著,他們航離美麗諸島約 50(西)浬後到琉球島(Lequeos),此時,三泰又告訴西班牙人說:這裡有不少良好港口,琉球人像菲律賓土著,他們也駕小船運鹿皮、黃金等到中國沿海交易,他本人亦曾到該島九次云云(p. 289)。顯然,這裡的 Lequeos 已經是講今日本沖繩縣的居民與島嶼,不過,這段常被引用的資料,往往被包括我在內的研究者誤解成是指臺灣與臺灣原住民。

上述西班牙船長,是著名的航海家 Francisco Gali(或稱 Galli、Gualle,1539 -1591),他於 1584 年受命尋找新港口,由中南美洲橫度太平洋到菲律賓,並由澳門經臺灣海峽到日本,後來又從太平洋返回美洲。 他航海誌所提到的「As Ilhas Fermosas」(美麗諸島),反而比葡萄牙人更明確指臺灣本島。

總而言之,從上述荷蘭人林氏侯登所收錄的葡、西航海誌中,的確找不到葡萄牙船員驚歎美麗島的資料;從這些文獻中,反而還可結論謂葡萄牙人對臺灣島,大部分稱為小琉球,他們提到福爾摩沙島時,多是模糊地指臺灣本島北鄰之島嶼。直到 1580 年代,西班牙人才更明確將福爾摩沙用來指稱臺灣本島。

 

16 世紀末船難文獻提「福爾摩沙」,卻沒說是葡人取的

航經臺灣海峽途中,有一島名叫 Hermosa,此乃因從海上觀之,有高聳青翠山脈可愛之故。大約 40 年來,葡萄牙人經此島與中國沿海之間航往日本,卻未曾登陸與進行調查。

那麼,還有無其他文獻可資證明葡人因讚賞命名?

曾有學者推測,1582 年 7 月中由澳門出航,16 日在臺灣某地遭風擱淺的一場船難,所留下文獻也許有直接證據,值得檢驗。幸運的是,該次船難,這幾年經學者重新整理後,可知留有以下三種一手史料:

A. 西班牙出身的 Pedro Gómez 神父於 1582 年 12 月 3 日在澳門寫給耶穌會友人之信(葡萄牙文);
B. 菲律賓馬尼拉西班牙人神父 Alonso Sanchéz 於 1583 年 8 月 15 日所寫的〈船難述略〉(西班牙文);
C. 另外一篇更為詳細,卻為某些重要研究者誤解成 1564 年船難事件的葡萄牙耶穌會士 Francisco Pírez 記錄(葡萄牙文)。

三種資料中,提到臺灣本島名稱時,除(A)用小琉球之名外,(B)與(C)均以西班牙語稱為:Hermosa。

(B)西班牙 Alonso Sánchez 神父〈船難述略〉,通常被認為是葡萄人為臺灣命名的文獻證據。然而,仔細閱讀〈述略〉內文,文中僅言:

「航經臺灣海峽(golfo)途中,有一島名叫 Hermosa,此乃因從海上觀之,有高聳青翠山脈可愛之故。大約 40 年來,葡萄牙人經此島與中國沿海之間航往日本,卻未曾登陸與進行調查。」

遺憾的是,此段文字依然未直接與明確指陳「福爾摩沙」為葡萄牙人所冠稱,頂多只是提到約 40 年前,即 1542 年後,葡萄牙人到日本豐後與種子島以來,葡船往還於澳門、日本之間,雖經過臺灣,卻宛如視而不見。

 

重現 1582 年臺灣船難歷史

剛開始時,原住民試圖和平與船難人員進行交易,但雙方溝通有問題,互有殺傷。這些船難人員就在防禦狀態中待了將近 75 天,於 9 月 30 日成功離開,返回澳門。

1582 年7月的一場船難,不只後來史籍多有記載, 當年也算是一件轟動的新聞。從到麻六甲到澳門的利瑪竇(Matteo Ricci)亦得知此船難消息,記載道:

「……過去一年多次發生船隻失事,特別在臺灣島外慘重損失了一船赴日本貿易的貴重貨物,差不多把該城當時的財富全部丟光。」

這場船難,在臺灣史來說,其實也蠻重要的。不只是 40 年來「視而不見」的葡萄牙人終於被迫登陸臺灣本島,比荷蘭人還早;船難所留下的紀錄,其實更反映一些有意義的史事。以下,就讓我們從上述三種資料來整理事件的大致面貌:

(未完,下接第 2 頁 

[AdSense-A]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