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服飾混搭該不該被罵?吼,重點在於文化脈絡!

服飾混搭該不該被罵?吼,重點在於文化脈絡!

by 100000312669902

原民台今(2015)年 3 月報導屏東馬卡道族村落 ── 加匏朗舉行仙姑祖祭之內容惹了爭議,仙姑祖是該地馬卡道族人的祖靈信仰,參與者除了馬卡道族人外,尚包含零星的排灣族人以及其他地方民間信仰的宮廟成員。報導針對一處外來的漢族宮廟團隊穿著混搭的各族原民服飾前來「逗熱鬧」的行徑提出質疑。 新聞播出後,旋即掀起一波對於「混搭」的批評,而馬卡道族青年團體也因認為該報導並未確實呈現本族祭儀,導致外界誤解,正籌備對原民台提出抗議。   究竟,「混搭」錯了嗎? [caption id="attachment_1738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49"] 基督宗教在台東扎根許多部落文化,族服上的十字架信仰與「傳統」融和在生活中的文化表現。(圖/馬昀甄)[/caption]    

國際青年大使「混搭」無視族群脈絡,那加匏朗仙姑祖祭呢?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劃分出「排灣族」、「阿美族」…… 等有稜有角的文化櫥窗。但問題在於,這種看法容易忽略了文化的流動性和彈性……[/epq-quote]國際青年大使近年於國際場合「混搭」原民服飾遭批的事件記憶猶新,大使們一窩蜂穿著原民服飾,渴望展現台灣特色同時區別中國,在「台與非台」二元邏輯下,如何代表台灣成了主要考量;反觀,「原與漢」的邏輯似乎不存在大使們的腦海,儘管「錯誤」地再現文化卻仍不在意,在缺乏對於原民長期遭到國家和主流社會消費的文化脈絡認知下,誤觸潛藏的雷區。 諷刺的是大使宣稱展現多元文化,但展現的顯然是一個自己完全不知道的文化,幾個刻板印象隨意拼貼試圖代表台灣,但在真正的文化乘載者看來,喚醒的是再次的被消費的難受體驗,認清自己的文化最終仍是被切斷脈絡的展示櫥窗。 大使事件似乎已蓋棺論定,但同樣的標準能否用來檢視加匏朗的仙姑祖祭?我想說的不是「不能」,但讓我們循序漸進,首先理解該祭儀的文化脈絡。   波斯裔的印度學者霍米巴巴有感於自身體現了英國、印度、波斯三種以上的混雜文化,認為現行的「多元文化主義」已經失去了合法性。多數人對於多元文化的理解僅止於把各個文化與風俗想像為一個個有固定框架的東西,建立在身份的本質主義上頭,以台灣原住民族來說明就是劃分出「排灣族」、「阿美族」…… 等有稜有角的文化櫥窗。 但問題在於,這種看法容易忽略了文化的流動性和彈性,以及應蘊而生的混雜(hybrid)現象。 於是,當我們把文化「僵化」並加以「道德化」時,某些承繼混雜文化的人群極易被批判為是背離傳統(特別是與漢文化的融合),簡單地評論為:「這個才是阿美族文化、那個不是排灣族文化」,當人們熟知這種文化的輪廓,就能夠很輕易的按照規則加以判別。 但嚴格說來,誰也無法肯定所謂最「純粹」的文化究竟長什麼樣子? [caption id="attachment_17388" align="aligncenter" width="749"] 當人們熟知某種文化的輪廓,就能夠很輕易的按照規則加以判別。但嚴格說來,誰也無法肯定所謂最「純粹」的文化究竟長什麼樣子?圖攝於 2013 年屏東加匏朗部落仙姑袓祭。(圖/Mata Taiwan)[/caption]  

對於馬卡道仙姑袓信徒:祖靈信仰高於族群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在這交雜的文化行為中,在他們看來,信仰是高於族群的,祖靈信仰超越村落以及族群,這與一般認知一個族群對應單一框架的文化概念不同。[/epq-quote]馬卡道族作為一個文化混雜的族群,身分合法性經常遭受現行官定原住民族的質疑,如同卑南族服上的十字架,仙姑祖祭也涵化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如今其他宮廟的參與者混搭原民服飾,這景象對部分觀看者猶如大使事件翻版,觸發類似的複雜情緒,且當這情緒丟擲到馬卡道族成員身上,引爆的也是長久以來排斥與身份質疑的記憶。 對於只觀看新聞卻不在現場的觀眾,「片段畫面」是第一層的去脈絡化;不過在場並不意味著便能洞悉局勢,還需更為細緻的眼睛,若無法透析事件背後的文化厚度,則為第二層的去脈絡化。 民間信仰中宮廟或神祇彼此間常尋求建立關係,例如分靈或進香,仙姑祖廟方基於來者是客的立場原則上歡迎,此即一種互動模式,或許可類比豐年祭舉辦時臨近部落的來訪道賀;另一方面,據我們田調所獲該宮廟的說法,他們奉一位侍奉在宮內的祖靈之囑咐,必須穿著原民服飾盛裝出席,該宮廟應為仙姑祖信仰文化的一部分。在此我們該注意的並非檢視神靈是否真實存在,而是應將「按照乩身所接受神靈的指令行動」這件事,理解為這一人群所依循的文化模式。 對他們而言,穿著混搭的原民服飾不是為了再現原住民族,而純粹是為了對仙姑祖的敬重而盛裝出席,混搭造成的冒犯並不存在他們的認知裡,所以在這交雜的文化行為中,在他們看來,信仰是高於族群的,祖靈信仰超越村落以及族群,這與一般認知一個族群對應單一框架的文化概念不同。 雖說官定原民在敬拜讚美或祭祀祖靈時並不會隨意混搭各族服飾,但別忘了許多服飾並不「正統」,倘若混搭不該允許,那麼受到阿美族影響的南排灣服飾風格也就不能是排灣族的一部分,擁有十字架的卑南族服也就不能是卑南族的,我們很難確保在祖靈面前自己身上絲毫沒有他族元素。 若一個物種不能順應環境改變必遭淘汰,那麼同理一個文化若不具有彈性和流動性質也勢必無法延續至今。 [caption id="attachment_17389" align="aligncenter" width="749"]馬卡道族仙姑祖祭 如同卑南族服上的十字架,仙姑祖祭也涵化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如今其他宮廟的參與者混搭原民服飾。(圖片/Mata Taiwan)[/caption]  

多元文化混雜應量其族群脈絡與文化流動,不應貿然批判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如同電影《12怒漢》中的陪審團起初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下便直覺認定犯人有罪,我亦不贊同在缺乏反覆推敲的情況下就簡單地對「混搭」判死。[/epq-quote]所以我們再次返回大使事件,重新思索這種後現代式的隨意拼貼是錯的嗎(但我並非贊成)?原民內部的混搭是對的嗎?非該族人不該穿著或創作該族服飾嗎?本族成員可以獨佔族內所有文化詮釋權嗎? 如果青年大使是去脈絡,那麼原民表演團體中穿著他族服飾展演他族舞蹈,能稱得上有脈絡嗎? 這一連串複雜矛盾俱有爭議的惱人問題,我們在情緒中依照某種原則快速作出判決之後,卻始終沒浮上檯面,彷彿被刻意閃躲。 站在人類學訓練的立場,我經常覺得在大使事件太急於論斷,如同電影《12怒漢》中的陪審團起初在缺乏討論的情況下便直覺認定犯人有罪,我亦不贊同在缺乏反覆推敲的情況下就簡單地對「混搭」判死。 此次原民台的報導爭議給予我們重新省思的機會,在此類橫跨兩、三個以上的混雜文化,還需仰賴熟知、生活在這些交疊文化脈絡中的人,尋找癥結並詮釋給圈外人明瞭,提供精細化的觀點,這實際上是個文化翻譯工程,而我們都僅是其中一環,在各自的領域與匱乏中相互補充,描繪更趨完整的圖像。
本文正式取得「獨立評論@天下」授權刊登,原標題為〈【讀者投書】李建霖:混搭錯了嗎?問題在於文化脈絡〉,受原作者授權轉載。
[caption id="attachment_10807"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 圖/原色獨立錄像工作室(CC Licensed)[/caption]  

相關文章推薦

 ]]>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