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921災後第17個過年:讓部落「碰碰」織布聲繼續響起吧!

921災後第17個過年:讓部落「碰碰」織布聲繼續響起吧!

by Contribution

平埔語言都沒了?──921地震,竟震出這群語言都還活得好好的原住民族   噶哈巫過年,從大年初二回到傳統秋收月圓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族人多於歲末農田收割後開始籌備 Azem,於收割後第一個月圓牽田祭祖,進入活動的最高潮。[/epq-quote]噶哈巫語稱「過年」為 Azem,其內容包含「收穫祭」、「祖靈祭」、「狩獵祭」、「成年禮」等重要儀式;不同於漢人習俗,噶哈巫族 Azem 相關活動有 muapok inusat(釀製年酒)、mubuiak tupalis yamadu(製作祭祖阿拉粿)、maazazuah(走標/賽跑競技奪標旗)、mahalit(牽田/族人圍火歌跳舞)、tia kumuxay alaw(捉大魚) 、matuway Aiyan(唱 Aiyan 古調),以紀念祖先、祈禱平安,凝聚族人感情,過年前後長達一個月之久。   據耆老口述,族人多於歲末農田收割後開始籌備 Azem,於收割後第一個月圓(大約在農曆 11 月 15 日)牽田祭祖,進入活動的最高潮。 由於太平洋戰爭的中斷與時代的演進,噶哈巫過年規模與日期也逐漸轉換,甚至融入漢人農曆過年中舉辦。以大湳部落為例,延續 60 餘年的大年初二的走標、趣味競賽與晚上的敬老晚會,也算是噶哈巫族過年模式的一種轉化。 在部落耆老與賴貫一牧師的推動下,噶哈巫族與巴宰族於 1999 年 1 月 2 日(農曆 11 月 15 日),在愛蘭國小舉辦「巴宰族群第一屆傳統過年牽田走鏢聯誼活動」,透過教會的力量,推動傳統文化的復振。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2013 年大湳部落的噶哈巫族傳統過年走標。[/caption]   921 地震,我們仍在祭儀中相扶持 當年不幸發生的 921 大地震並沒有打擊噶哈巫人傳承文化的決心 ── 震災將近百日,也正逢噶哈巫族過年日期,族人們除了整理家園,也整備自我的心靈;懷著感恩的心,族人相互扶持,舉辦著噶哈巫的過年活動。 自始,噶哈巫族每年於 4 個部落輪流舉辦過年,至今也又過了 17 個年頭,噶哈巫族仍持續這項傳統。   噶哈巫族過年也從原先族群內以文化傳承、追憶祖先及族人團聚為主軸,進而增加園遊會形式與邀請其他原住民族群前來表演與交流,為噶哈巫過年增添熱鬧氣氛,每年總是吸引許多族內外的親朋好友一起參與。為了著重過年的文化傳承教育,去年牛眠部落也恢復了「Aiyen 教唱」、「製作阿拉粿」、「抓大魚」、「敲鑼報春」與「牽田」等多項過年習俗,帶領著年輕族人們從實做中了解部落的傳統文化。 今(2016)年噶哈巫過年也將於牛眠部落舉辦,歡迎大家屆時一起前來共襄盛舉。 ► 相關活動:2016 噶哈巫族傳統過年2016 噶哈巫族祖靈祭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噶哈巫族過年必備的傳統食物阿拉粿[/caption]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噶哈巫族過年已從族人團聚,進而邀請其他族群前來交流。圖為 2015 年邵族女祭師於噶哈巫族過年為部落祈福。[/caption]   「碰碰」織布聲中找回民族文化的語言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二年多來,我們培育了 20 多位族人,讓他們從完全不會織布,到現在能織出許多不同花樣的織帶與布匹。[/epq-quote]一個族群的傳統服飾可視為該族群最鮮明的象徵符號;不同的族群、居住位置及不同的身分地位,皆可能發展出一套制式的形式,其服飾上的符碼宛如另一種隱晦的語言,更是一個民族文化歷史發展的縮影,一篇含有密碼的古文書。 傳統服飾文物能直接呈現各族群的風格特色,更是該族群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代表,從形制、製作技術、使用材料、美感等,都可以探究該族群的生活環境、方式和喜好,或特殊習慣。   於是在織布工藝的復振工作中,我們首先透過耆老記憶訪談,從他們的記憶中去找尋屬於噶哈巫族文物的記憶,藉由一次次訪談,慢慢拼湊屬於噶哈巫族文物。 在文物蒐集部分,我們從部落中尋找現存的古文物,並至國立台灣博物館及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中,針對噶哈巫/巴宰的典藏品一一進行拍攝紀錄。至今,我們已經蒐集國內外超過 200 件文物並透過文獻的對照,進行整理歸納的工作。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534"] 噶哈巫族人多次前往台大人類學博物館,了解過去族群文物面貌。圖為 100 年前噶哈巫族的織布作品。[/caption]   在織布教學的部分,我們透過老師的教學下,第一年以最簡單的織帶機基礎開始學習,從最基礎的整經上架、平織、條紋式挑花、經線挑花、浮織到夾織,帶領大家開始邁入織布的世界。第二年進入桌上型的織布機的學習,從配色概念、整經上架、整經、穿綜、穿筘、卷取、固定、平紋組織、斜紋組織到學會看懂織布組織圖,從最基礎學習起,希望能更進一步達到能重製傳統服飾的目標。 除此之外,我們也安排了一系列的參訪活動,帶領族人一起前往台大人類學博物館,讓族人一窺噶哈巫文物的面貌,搭起部落與學術單位間的橋樑;也帶領族人前往南庄地區,藉由參訪活動了解南庄地區如何進行文化的規劃與推廣,並深入了解其織布工藝及產業的發展,讓部落有更新的思維和想法,一起編織部落的未來。   二年多來,我們培育了 20 多位族人,讓他們從完全不會織布,到現在能織出許多不同花樣的織帶與布匹,並將織品縫製成實用的包包及許多實用的生活用品。即使織布課程已經告一段落,您仍可看見許多婦女們總是利用閒暇時間到活動中心織布,常常織到忘記時間,「砰砰砰」的織布聲在牛眠部落再度響起……。 噶哈巫的織布工藝復振的道路仍持續向前邁進,希望未來有一天,噶哈巫人能重拾祖先的智慧,驕傲地穿回屬於自己的那套傳統服飾。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二年多來,我們培育了 20 多位族人,讓他們從完全不會織布,到現在能織出許多不同花樣的織帶與布匹。(圖片來源/埔里四庄番-噶哈巫族)[/caption]   族群文化復振,背後是一群人的無數付出 噶哈巫語言及文化復振能有今日的成果,背後是一群人不辭辛勞的付出,感謝潘宗昌榮譽理事長及黃美英老師的協助下,創立了南投縣噶哈巫文教協會,並感謝歷任的理監事幹部的辛勤的努力,無論環境有多麼艱困,仍舊持續傳承著噶哈巫的文化:尤其理事 tata(編按1)林富美總是台中埔里兩地奔波,為了延續文化樂此不疲。Mamah(編按2)潘世傑里長、潘志孝、游仁宏與曾民松理事長以及 iah(編按3)黃美玉理事長及牛眠部落美女團的袁淑玫、林素敏、涂翠蓉與游佳樺,在我從事文化工作的過程中,對我的支持與愛護。 在這一路上噶哈巫族要感謝的人太多了,感謝曾經協助過噶哈巫的每一個好朋友們,噶哈巫因為有你們而變得更好,礙於篇幅無法一一詳述,敬請見諒海涵。   最後,必須特別感謝,已故的蕭愛蓮理事長,雖然您以蒙主恩召,但是您為噶哈巫的努力將永留族人心中。   相關活動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噶哈巫語言及文化復振能有今日的成果,背後是一群人不辭辛勞的付出。圖為 2015 年蜈蚣崙部落噶哈巫族傳統過年情形。[/caption]   編按
  1. 噶哈巫語 tata 是對以父執輩長者的尊稱。
  2. 噶哈巫語 mamah 為「哥哥」之意。
  3. 噶哈巫語 iah 為「大姊」之意。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Bauke Dai’i (潘正浩),南投埔里大湳部落噶哈巫族人。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