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高中國文票選文言文遭批「歧視」原住民,該禁嗎?

高中國文票選文言文遭批「歧視」原住民,該禁嗎?

by vanessa_lai

文句如「土番蠹爾本無知」,被認為是歧視原住民。對此,台南女中國文教師、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林秀珍說:「針對『歧視』只說歧視,才是廉價的教育語言」。   國文教師:選文不符當前價值觀,卻是反思材料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很多文言文雖然無法直接提供給當代價值觀的參考,卻可以是一種思考、反省的材料,從認識過往的作品連結到當下,這也是語文教育的文化素養。[/epq-quote]這次的選文是由課審會的普通高中組,請各界人士推薦 54 篇選文,在 8 月 4 至 14 日網路票選產生前 10 名,投票對象有高中國文老師、家長、大學生、國高中生及社會人士共 500 多人。前 10 名選文中,有 2 篇內容描寫到原住民 —— 阮蔡文的〈大甲婦〉(註1)和陳肇興的〈番社過年歌〉(註2)。 針對〈大甲婦〉這篇文本,林秀珍受訪時解釋,「番」這個字在古典文學中就是對非漢族的所有族群的稱呼,凡是非我族類一切為番的歧視語,「除非你歸順朝廷」。而且階層結構嚴謹的官位體系,只有朝廷菁英有身分地位;即使是住在南方的像閩南人,這個『閩』字,就有歧視的用語,是蟲的族群,爬蟲類的後代。這是朝廷菁英對於其他所有族群的共同貶抑用語。 在清領時期,將原住民族分類為「熟番」、「化番」或「生番」等,「當時有書寫能力的人通常是當官的人,以官的角度思考、管理,且有要強制性的訓練使人民歸順,書寫者幾乎是上位者」。林秀珍認為,乍看之下,「番」字有爭議,但不該是選擇掩蓋錯誤而不解決,「很多文言文雖然無法直接提供給當代價值觀的參考,卻可以是一種思考、反省的材料,從認識過往的作品連結到當下,這也是語文教育的文化素養」。   今天來看,歧視性的用語其實一方面反映原住民族在以前只是被書寫的角色,主體與話語權都在書寫者身上,但如果不去討論這些內容,可能就永遠不知道這段的歷史脈絡;因此,文言文的重要性在於還原當時的人物關係與視角。林秀珍說:「我比較希望的是兩相對照,可以直接指出哪些錯誤,重點是如何去論述,與當代和未來的對話。」   除卻爭議性內容,〈大甲婦〉讓學生看見過往族群樣貌 過去對於女性的歧視,可能比非漢族群更為嚴重,但〈大甲婦〉這首詩,難得的以女性作為全篇主體,描寫道卡斯族社會,女性負責家庭勞務的辛勞,頗有打抱不平的語氣。林秀珍說,若她用〈大甲婦〉作為上課教材,將會用影片來詮釋這首詩,「當初大甲婦織布的技巧相當美麗,可以透過影片欣賞目前原住民還保留的美麗織布文化」,除此之外,也可以認識到勞動的辛苦樣貌,「勞動是生命的本能,更是生命最可貴的意義。大甲婦不僅僅看見母性意涵,也傳承著文化不滅的堅毅意志」。 在 12 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有提到課程設計應適切融入性別平等、環境、人權、原住民族教育等議題,然而可惜的是,現在一些國文教師遇到爭議性內容,卻是直接迴避、一味禁止,而放棄了談論成因的機會。 比如另一篇選文〈番社過年歌〉生動描寫原住民迎接新年的慶祝活動,雖然「熟番」每年過年雖然還會依循傳統唱歌跳舞,但反而需要向官方納稅和負擔徭役,且生活開始越來越困頓貧乏了;雖然還有部落可住,但房子都已空蕩。林秀珍說,這首詩可以從中連結到今日臺灣面對族群對話的省思,並認知到原住民族土地流失的歷史,「如果能夠藉由閱讀還原當初的情境,應該會多一份對原住民情境的理解」。   選文能否讓學生認識原民處境,族人學者各有觀點 來自南投埔里的巴布拉族人 Aitu Awan 認為,「番」字在不同時期有不同意義,教學時能釐清過去與現在的觀點差異和使用脈絡就可以,但他也向《Mata Taiwan》表達擔憂,「(文言文)可能會帶有刻板印象的殖民者觀點,可能會有片面解讀、曲解的問題,尤其清政府記錄得不是很精確,不是寫出客觀樣貌,而是大概描述外觀、性格是怎麼樣的」,要讓學生從文言文認識或反思原住民族文化,恐怕還是很困難。 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博士生林頌恩則認為,「目前課本很多東西被壓縮,要強化對於原住民的理解,必須是在各個科目領域去呈現,才能達到融會貫通」。她認為〈大甲婦〉這篇詩文至少可以提供當時平埔族群生活的樣貌,尤其現在很多人對於平埔是不理解的,更不該單方面用「歧視」,全盤否定它浮現於檯面上的機會,「應該用更寬廣的內容選擇來看到文言文的多樣性」。 但如一些老師擔心,如果授課老師缺乏族群文化相關知識,不會教這類題材的文章怎麼解決? 林頌恩用一個比喻,男老師不能以自己不是女性為理由,就不去練習該如何教授討論女性觀點的文章。 當前文言文也有不少是用「篳路藍縷」的觀點來看,抽離殖民史的脈絡或族群互動關係。選文可以連結到「族群主流化」,透過教育體制促進臺灣多元族群的認識,內容被放進來,就能夠帶動討論的契機,「如果前端沒有開,後端要做到就更困難」,「之後的機制設計可以讓老師更有機會反思原住民現況與殖民觀點的歷史」。   不只修辭美學,國文課程也應有文化學習的價值 現在高中階段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卻欠缺原住民族文化為主體的教材,即便依照《原住民族基本法》及《原住民族教育法》等相關法令,提到原住民族地區與原住民重點學校,應於校訂課程開設 6 學分原住民族語文課程,以及應於彈性學習課程,規劃原住民族知識課程及文化學習活動。 但跨文化的相互學習,向來在臺灣的學校教育缺席,這是始終無法迴避的問題。林秀珍指出「目前雖有族語學校,但廣大的學生依舊無法有關課程學習,所以在國文課本中,必要放入以多元文化學習的選文」,於編寫國文教材的團隊而言,也應該納入擁有族群專業素養的人類學、民族學者,而非只有中文學系的詮釋。   課審會開放文學文本讓各界人士推薦選文,並開放大眾投票,值得肯定,但也是時候認識到當前學界與教育端的落差;因此如何透過賞析或其他知識轉譯方式,讓學生得以理解到作品本身與當代原住民族處境的關係,會是未來重要的課題。 畢竟我們對於國文課程的想像,若仍停留在修辭美學的賞析,而排除了文化學習、批判性思考的一環,那麼時至今日,一群擱置時空背景,空談歧視的國文老師,其實和大多數人對於原住民族生活樣貌的無感,並無二致。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1896 年 George Leslie Mackay 拍攝之噶瑪蘭族織女。非本文〈大甲婦〉或〈番社過年歌〉所指涉之族人。(圖片翻攝自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網)[/caption]   附註

  1. 〈大甲婦〉作者為康熙年間福建漳浦的舉人阮蔡文,於康熙 54 年(1715)調臺灣北路營參將,於任職南嵌、淡水一帶時,作了《全臺詩》共八首詩,記錄了台中大甲至台北淡水一帶的山川風俗。   〈大甲婦〉描述大甲社道卡斯族婦女,全詩如下: 「大甲婦,一何苦。為夫饁餉為夫鋤,為夫日日績麻縷。績縷須淨亦須長,撚勻合線緊雙股。斲木虛中三尺圍,鑿開一道兩頭堵。輕圓漫捲不支機,一任元黃雜成組。間彩頗似虹霓生,綻花疑落仙姬舞。吾聞利用前民有聖人,一器一名皆上古。況茲杼軸事機絲,制度周詳供黻黼。土番蠢爾本無知,制器伊誰遠近取。日計苦無多,月計有餘縷。但得稍閒餘,軋軋事傴僂。番丁橫肩勝綺羅,番婦周身短布裋。大甲婦,一何苦。」
  2.  
  3. 〈番社過年歌〉作者為咸豐同治年間台灣彰化的著名詩人陳肇興,其〈番社過年歌〉可能描述當時彰化一帶巴布薩族人秋收後祭典情形。   〈番社過年歌〉全文如下: 「摐金伐鼓聲淵淵,社番十月即過年。烹羊宰牛祭先祖,餐糗羅列無幾筵。纏頭插羽盛衣飾,紅絨鬖鬖垂兩肩。或提籐籠或霞籃,膏蚌鮭雜魚腥羶。持瓢圈坐恣酣飲,有如長鯨吸百川。醉起攘臂蹋地走,歌呼跳躑何喧闐。鼻上簫吹無孔笛,嘴中琴奏不調絃。馬鄰貓踏矜猱捷,蝥弧一拔爭登先。腰間錚錚薩豉宜,千聲沸出騰青天。都盧嘓轆學膜拜,咮似祝多良田。物畜蕃滋風草死,乃箱萬萬倉千千。土官通事持羊酒,獨坐公廨行賞錢。男嬉女笑出真樂,此風直在羲皇前。邇來熟番變唐化,每歲歌舞猶相沿。穫稻築場農事畢,家家舂磨修潔鮮。可憐眾社漸貧困,有室徒悲如磬懸。昔日千豚今一臠,百年人事隨風煙。君不見,生番化熟熟化氓,耕耘轉在高峰巔。南北十社九社廢,裸人叢笑何有焉。」
  參考資料   延伸閱讀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