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唱一段《思想起》,哼一段《青蚵仔嫂》…… 其實我們一直在聽原住民的歌!

唱一段《思想起》,哼一段《青蚵仔嫂》…… 其實我們一直在聽原住民的歌!

by admin

你還記得小時候,在電視上聽到的《青蚵仔嫂》和《思想起》嗎?腦海裡是否還有媽媽邊工作,邊隨口哼唱的《三聲無奈》、《月夜愁》和《牛犁歌》這些閩南語或國語老歌呢?

你知道嗎,這些老歌,竟然都是原住民的歌?!  

從《青蚵仔嫂》到《月夜愁》,大家一直在唱原住民的歌

從《青蚵仔嫂》和《三聲無奈》等這些閩南語老歌開始,都是來自所謂的「台東調」。有人說,這些台東調是源自早期中國移民因為想念家鄉,或對於異地農耕生活有感,所以創作的歌。但更有許多人說,這些所謂的「台東調」,就是源自當時由屏東東遷到台東的馬卡道族人所創作的,後來才被閩南人改編為閩南語歌曲,流傳開來! 到了日治時代,我們有了傳唱數十年,後來甚至由鄧麗君、蔡琴等歌手翻唱的《月夜愁》。據說呢,這是當時馬偕牧師來到台灣各地傳教時,將在地的平埔族群的歌謠改作為聖歌《拿阿美》(Naomi),填入舊約聖經《路得記》的故事;到了 1930年代,才由名作曲家鄧雨賢重新編曲,成為傳唱於大街小巷的《月夜愁》! 除了這些老歌之外,從小我們在音樂課本上學到的《丟丟銅仔》,這首每當宜蘭人想家就會想起的兒歌,也據說是改自噶瑪蘭族的曲子喔!  

「台東調」源自馬卡道,還是噶瑪蘭?

關於「台東調」的平埔起源說,多半是認為發源自恆春的馬卡道族歌謠。但後來我們從花蓮新社的噶瑪蘭族部落所採集到的《採蕨猫歌》(蕨猫就是過貓啦),卻發現所謂的「台東調」,說不定是來自噶瑪蘭族人的「加禮宛調」呢! 到底像不像,就讓大家自己聽聽看吧~以下是《採蕨猫歌》:   這首歌,揪竟是在唱什麼呢?……   第一句:「蕨猫仔,好吃」… 嗯,是閩南語,到此為止都聽得懂… 「markaku, bai ti baqi」@^%#$…… 再來就聽不懂了,為什麼???明明好像是閩南語的古調啊! 西地,多數人聽不懂是正常的,因為這首「採蕨猫歌」,聽似閩南語,其實文法和許多字彙,都是噶瑪蘭語,是首「堂堂正正」來自花蓮「加禮宛調」的噶瑪蘭族民謠。 那這首「採蕨猫歌」到底在唱什麼?蕨猫有好吃到,可以編成一首歌?!(以下直接用漢字寫出閩南語的部份)   「蕨猫仔 好吃 markaku, bai ti baqi ko si kuaku」 意思是說,蕨猫啊,實在好吃,又長得彎彎的(markaku),像是阿公(baqi)阿嬤(bai)的煙斗(kuaku)。 「tubaku a 吃來吃去,說不要緊,害死 ci baqi ko tatuqed」 這個煙草(tubaku)吃來吃去,還說不要緊,害得阿公阿嬤在吵架(tatuqed) 「qatiw pa ita sa rutung a, qan tu 大麵 tu sa 大碗」 咱來去(qatiw)吃(qan)一大碗大麵(閩南語,湯汁很濃稠的那種湯麵);去哪裡吃呢?原來叫咱去羅東(rutung)吃麵啊! 「吃來吃去,說不要緊,mai tu krisiw tu saburann」 吃來吃去,說不要緊,可是卻沒(mai)給(saburann)人家錢(krisiw)@@…… 「qatiw pa ita sa giran a, qan tu 大麵 tu sa 大碗」 咱來去吃一大碗大麵,這次是去宜蘭(giran)吃! 「吃來吃去,說不要緊,mai tu krisiw tu saburann」 吃來吃去,說不要緊,可是卻還是沒給人家錢 orz…… 這首歌,前兩段是一對噶瑪蘭的阿公阿嬤,帶著孫子上山去採蕨貓,採來採去卻吵起架來。後兩段呢,則是一個很會吃的噶瑪蘭人,到羅東、宜蘭去吃大麵,卻都沒給店家錢 @@   感謝馬修連恩,為原本老人家的清唱,配了這麼動聽的曲子。 原本詼諧的歌,搭上如此優美的曲調,聽來聽去,卻不知不覺想起宜蘭的老家了……  

想隨時看更多原住民的新聞和故事嗎?

現在就加入我們的粉絲團吧!

 
圖片來源:《Mata‧Taiwan》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