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回家竟要向警察出示身分證!屏東琉璃吊橋只為部落帶來垃圾,觀光商機便宜了誰?

回家竟要向警察出示身分證!屏東琉璃吊橋只為部落帶來垃圾,觀光商機便宜了誰?

by bbpspp

標榜全台灣最長的吊床式吊橋,兩端的進出口分別在瑪家鄉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以及三地門鄉富谷灣餐廳。目前吊橋至今年 2 月底為試營運階段,吊橋採單進單出方式,單月由三地門端進,瑪家端出,雙月則相反。每次上橋人數限制一百人,每小時發放 400 張號碼牌。 然而 26 日一開放,就湧入大批觀光客,不只一度超越吊橋限制人數,甚至也有遊客不遵守單向行進路線,強行硬闖,亂象叢生,而鄰近部落族人,更是深受其擾。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山川琉璃吊橋 2015 年 12 月 26 日上午舉行通橋啟用典禮,包括總統馬英九、屏東縣長潘孟安,以及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長王清峰皆到場參與。(圖片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caption]   災後重建的建設,卻只服務了觀光客?

面對八八風災後當地的脆弱地形,要興建這座吊橋時,也沒有進行環境評估。

現居禮納里部落永久屋的 Zepulj Kaluvung(排灣族)回憶,其實過往瑪家鄉北葉村到三地門,本有舊的三地門吊橋,做為隘寮溪兩側的交通聯繫。後來因為道路開通,居民走一般道路,也因安全考量,吊橋已禁止通行,最後舊吊橋於八八風災時被沖垮。 屏東縣觀光傳播處副處長黃國維向村民說明,原本縣政府在 3 年前,僅是評估修復舊吊橋的可能性,發現因為纜繩腐蝕,無法用維修方式。在行政院重建會執行長陳振川牽線下,由紅十字會提供修築新橋的主要經費,新橋完工後,屏東縣觀光傳播處為管理單位。雖是在災後重建的脈絡下,卻變成一座以觀光為主的吊橋。 Zepulj 表示,過往部落居民雖曾聽說要興建吊橋,但對於山川吊橋的整體規劃,包括後續營運、交通管制,以及在地應該如何配合參與,部落事先並未被政府正式告知。甚至,面對八八風災後當地的脆弱地形,要興建這座吊橋時,也沒有進行環境評估。這樣的狀況,已違反《原住民族基本法》(下稱「原基法」)第 21 條:

「政府或私人於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及其周邊一定範圍內之公有土地從事土地開發、資源利用、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應諮商並取得原住民族或部落同意或參與,原住民得分享相關利益。」

  每戶僅一通行證,有家恐回不得

即使向警察表明住在當地,卻因沒有通行證,警察要求繞路,不然就得出示身分證。

12 月 24 日,在居民要求下,政府相關單位才於瑪家鄉北葉村民眾服務站,臨時召開「因應山川琉璃吊橋啟用準備事宜說明會」,也是官方首度針對山川琉璃吊橋,對當地民眾進行說明。 屏東縣觀光傳播處副處長黃國維在會議中坦承:

「因為我們急於發展這座橋,說實在這個橋的始末也是很突然,真的很突然…… 的確針對事後的影響評估報告,是我們有所忽略的。」

吊橋完工後,首當其衝的,便是因應湧入的大量觀光客,進行的交通管制。 首先,屏東縣警察局交通隊規劃與設計通行證給部落居民使用,根據 12 月 24 日的會議紀錄,屏東縣警察局內埔分局分局長曹儒林,認為這是對於部落居民的善意,並非沒有通行證就不能進入,甚至表示可以「認人不認證」。然而瑪家鄉共發放 1,200 張通行證,由村長負責廣播發放。北葉村民在 23 日拿到通行證,禮納里部落則是 25 日才拿到。通行證一戶僅一張,全家得共用通行證。 Zepulj 表示,還是有很多族人,即使向警察表明住在當地,卻因沒有通行證,警察要求繞路,不然就得出示身分證。Zepulj 質疑,通行證上沒有任何使用說明以及法源依據,然而這樣的通行證制度,還得執行到 2016 年 6 月 30 日。部落居民的自由通行權受到限制,甚至婚喪喜慶、臨時發生火災、急診等狀況的通行,都讓民眾憂心。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60"] 很多族人即使向警察表明住在當地,卻因沒有通行證,警察要求繞路,不然就得出示身分證。通行證上沒有任何使用說明以及法源依據,然而這樣的通行證制度,還得執行到 2016 年 6 月 30 日。(圖片來源:Valagas Gadeljeman)[/caption]   人潮僅留下垃圾,部落經濟反衰退

觀光客態度不佳,還會認為他們是為當地帶來商機。…… 路旁的店家無法做生意,鄰近往瑪家山上、禮納里部落之營利事業,更深受影響。

其次,包括吊橋附近的主要道路約有 500 公尺劃上紅線,放置三角錐,連部落內的巷道,居民的家門口也劃紅線,居民的車子反而無處可停。居民還得與遊客爭道。 三和部落青年 Valagas Gadeljeman 提到,原本的幹道只有 4 公尺寬,一車車的遊覽車進入,地方居民原本需兩分鐘車程的路,現在得花 15 到 20 分鐘才能到。不能開車,部落老人家只得用電動代步車,一路閃避觀光客,才得以去鄰近的水門買東西,看病,險象環生。 針對交通流量,縣政府的因應對策,是推出三地門鄉公所至原住民文化園區的付費接駁車,但目前尚未解決塞車問題。大量遊客帶來的垃圾問題,也讓居民困擾,屏東縣環保局僅是進行垃圾集中清運,但若遊客在部落內亂丟垃圾,還是得由部落內的住戶自行打掃。 Valagas 說,有些觀光客態度不佳,還會認為他們是為當地帶來商機。雖然琉璃吊橋旁有規劃攤位,官方宣稱瑪家鄉與三地門鄉目前各有 14 人在此工作。但除此之外,主要道路劃紅線,原本路旁的店家無法做生意,鄰近往瑪家山上、禮納里部落之營利事業,更深受影響。因為客人無法開車上山,前往這些位於吊橋上方的商家。甚至有家餐廳,假日原本有客人預定了 15 桌桌菜,卻因為客人無法上山而被取消。 種種不便,縣政府尚未提出相關回饋與補償機制。不過觀光傳播處副處長黃國維表示,未來希望設計旅遊路線,推動中巴到部落深度旅遊,這部分得持續追蹤後續執行狀況。   族人訴求:公共建設應與居民充分溝通

對北葉村民來說,過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本來就是他們的土地,卻被徵收。

在部落居民眼裡,山川琉璃吊橋的問題,其實並不只在於通行證、道路劃紅線、以及發放號碼牌等等。甚至,族人並非全然反對觀光發展 ── 而是這座吊橋,從評估、興建過程,乃至後續營運、遊客流量控管、管理辦法制定等,都極為草率、倉促,部落居民也沒有參與過當中的任何討論,僅僅只能被動地配合政策。不僅不合乎《原基法》第 21 條,也不符合《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精神。 對北葉村民來說,過往原住民族文化園區本來就是他們的土地,卻被徵收。在 2010 年台糖公司瑪家農場興建禮納里永久屋時,也一度引發北葉村民認為傳統領域被侵佔的爭議。這些歷史事件,加上其他不愉快的合作經驗,不免讓族人有一再被騙的感受。Valagas 表示,最近瑪家鄉公所為了蓋停車場,想拆掉在地青年自主繪畫,敘述歷史故事的一面牆,這樣的行為並未跟居民進行討論。 部落當地自行申請計畫,開發的景點,也不見鄉公所尊重。例如位在禮納里部落的瑪家穀倉,原本由瑪家社區發展協會自行申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推出生態導覽、風味餐、接待家庭等計畫,但此地財產歸屬是屬於鄉公所,結果鄉公所反而打算收回自己運用,難免讓居民感到氣餒。一次次的事件發生,都可以看出公部門仍缺乏與部落溝通的良好機制。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959"] 族人並非反對觀光,然而吊橋從評估、興建過程,乃至後續營運、遊客流量控管、管理辦法制定等,都極為草率、倉促,部落居民也沒有參與過當中的任何討論,僅僅只能被動地配合政策。不僅不合乎《原基法》第 21 條,也不符合《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的精神。(圖片來源:白浪部落客)[/caption]   不應為了觀光,犧牲部落族人權益

開發忽略了部落主體意識,引進的人潮不只破壞部落作息……,遊客留下的,反而只有髒亂與交通阻塞。

山川琉璃吊橋匆促興建與營運,以及明顯為觀光目的而建設,可以看到,在部落土地上推廣的觀光業缺乏整體規劃,以及與當地溝通,對部落所帶來的困擾多過利益。這樣的開發,忽略了部落主體意識,引進的人潮,不只破壞部落作息,甚至對原本原民處所負責推動的部落產業未見助益,遊客留下的,反而只有髒亂與交通阻塞。 目前由當地,包括北葉、瑪家、大社、好茶、禮納里、霧台等部落青年組織,並發起抗爭活動,向政府單位與各界發出聲明稿。在地青年認為,應該積極為族人發聲,讓部落聲音得以傳達,並跟政府部門討論、溝通。他們要求回歸部落主體、讓地方族人充分知情,並且參與自己家園的資源開發與規劃。   根據《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第 25 條及第 26 條,原住民族有權維持他們的土地、領土、水域和其他資源之間的獨特精神聯繫,並在這方面維護他們對後代的責任。縣政府各單位之間也應協調,原民處應代表族人立場,與縣政府各單位進行協商,鄉公所更應積極擔任起政府單位與部落族人之間的橋樑。 部落青年期待至 2016 年 2 月底,試營運期結束後,相關單位的總檢討,能確實邀集部落居民參加,或是召集部落會議等方式,共同協商更有利於部落的機制。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山川吊橋的整體規劃,包括後續營運、交通管制,以及在地應該如何配合參與,部落事先並未被政府正式告知。(圖片來源:總統府,CC Licensed)[/caption]   相關活動串連 若想持續了解山川琉璃吊橋爭議,歡迎關注:
[AdSense-A]
  關於作者 黃郁芳,畢業於清華大學人類所。喜歡看棒球;跑部落,常出沒在花東與新竹尖石地區;拍紀錄片,主要關注題材為台灣原住民文化與棒球發展。現為《Mata‧Taiwan》特約採訪編輯。
相關文章推薦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黃郁芳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