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很多部落想發展觀光讓孩子回家,但他們永遠沒達到目的──觀光的雙面刃,我們或許不該屈就一切

很多部落想發展觀光讓孩子回家,但他們永遠沒達到目的──觀光的雙面刃,我們或許不該屈就一切

by NTUcpaper

  以下將從花蓮縣政府對於整個觀光產業的作為談起,進一步看到地方政府與部落的衝突,最後,港口部落自己如何看待、因應產業與發展。   觀光客想看什麼?部落得到什麼?

部落現有的居民到底將來在劇場中能得到多少利益?還有,誰會去看?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去看?

首段開頭談論的雖然是筆者個人的體驗,卻也標示出觀光產業核心的一環:遊客。為什麼旅人來到此地?他們想要在此經驗遊歷什麼?他們的消費模式是什麼?任何一個觀光的供給者都必須考慮這些問題,並且理解遊客們的需求。   從花蓮第二期(105-108)綜合發展實施方案(註1)裡可以看見,花蓮縣政府正是將觀光發展視為增加工作機會與家戶所得的部門,實施方案裡也可窺見許多相關的設施規劃。對此,花蓮縣政府是否思考完善有待商榷。除此之外,花蓮縣政府是唯一具有話語權的供給者嗎? 2012 年底,靜浦部落的阿美族人北上抗議占地達 8 公頃,計畫蓋在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山海劇場(註2)。山海劇場也曾遭港口、立德部落抵制(註3),一連串事件顯示了花蓮縣政府與部落們,同為供給一方裡的兩者對於觀光想像的衝突。 劇場提供的文化、樂舞團體展演場地與「無為」的自然環境,一時片刻之間,我們或許也不能輕易地下判斷遊客們究竟選擇什麼,不過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賴威任提供了另外的角度思考劇場的設置: 「部落現有的居民到底將來在劇場中能得到多少利益?還有,誰會去看?什麼時候、用什麼方式去看?每天要有多少人進去看劇才能維持場館的運作?從節目規劃到劇場管理、經理人都是學問,並不是硬體完成,其他一切就能隨之趕上。」 雖然目前山海劇場的計畫已北移到磯崎部落的國小廢棄校舍,不再有土地產權的問題,縮小占地至 0.8 公頃,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也表示已有和磯崎部落多次溝通協商(註4),但威任的提問依舊存在,必須被回答。   花蓮縣政府在前面提到的綜合方案裡,將觀光的目標設定成「永續發展」,卻把所有景點的觀光旅遊人次目標訂為增長,亦即期待更多的人湧入。然而觀察目前港口部落的石梯坪遊憩區,103 年的統計數據是 3,239,100 多人次(註5),估算起來,一天已近 9 千人,縣政府卻希冀更多,這是否超過地方能夠負荷的數量?僅僅追求數字,能否達到永續發展? 供給者擬定供給策略時,必須更清楚地認知機會成本,比如此例,過多人湧進造成的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將會造成資源耗竭,連帶負面影響未來經濟發展。   觀光與開發,對文化存續是雙面刃

孩子不知道他們的主體文化是什麼,他們回來看到的就只是觀光:很多遊覽車、攤位。可是,那最根本的是什麼?

除了環境,文化永續是另一個時常被提及是否與經濟發展衝突的課題。路的建設與拓寬是雙面刃,一方面便捷交通,另一方面卻加速了族人離開部落、異質的進入。觀光、開發、政府管理,這三者究竟是助於保存文化還是造成侵蝕?這個問題的解答並不是簡單從看似二元對立的選項中挑出一個,而是兩個敘述同時存在:三者既有可能保存文化,也可能造成侵蝕。   族人談到過去國民政府禁講族語的政策,使得語言在部落裡逐漸流失、與外界土地價值觀的不同造成衝突;他也提出對其他部落跟東管處(註6)合作的觀察: 「有些部落想利用觀光帶動返鄉、創造就業機會,可是他永遠沒有達到目的讓年輕人回來,這還是沒有讓外地的孩子認同他們自己的族群。這樣的做法只會讓更多的孩子不知道他們的主體文化是什麼,他們回來看到的就只是觀光:很多遊覽車、攤位。可是,那最根本的是什麼?」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莊小海也認為關鍵正是主體性: 「文化永續與經濟發展,兩者共存的可能還是來自於知不知道主體性,如果對此有所認知,便是有檢討機制。因為我們會因應各種可能性,甚至去發展新的文化,難道這不稱為文化嗎?我們只能做舊的事嗎?大家共同且會持續反省,那麼他便可以作為一個經濟體,與外面的經濟體做交換。」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3456"] 觀光、開發、政府管理,三者既有可能保存文化,也可能造成侵蝕。(圖片來源:Wikipedia,CC Licensed)[/caption]   藝術作為抵禦與詮釋

藝術在港口部落,像是一種蚌對於無法排除的異物入侵,分泌碳酸鈣與珍珠母將之調和、包裹……

「我們希望用藝術把我們的文化紀錄下來。」《末日之歌》(註7)的男主角在影片首映後如是說。這也是最近在港口部落展出,從 9/19~10/31 的藝術 Pakongko(說故事)展覽(註8),15 位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他們或緬懷逝去的智者、追溯部落氏族意義、記錄長輩故事,或再現傳統工藝與生活,用新方式傳承古典精神。9/19 開幕式不僅有導覽,晚上在海邊的項鍊工作室更有一場同歡的音樂會,上百個來客們一齊沉醉在晚風、海濤聲、嘹亮歌喉交織出的夏末秋初之夜。 在此次展覽前,港口部落也一直有藝術家以工作室(註8)的形式,在部落裡工作、生活。另外,以這裡為根據地的東海岸文化藝術團,透過歌舞的形式保存與重新體現了文化(註9)。   藝術是現代資本主義、市場下可以被計價、賴以為生的實質商品;從抽象面來看,藝術品改變了生活空間,其中藝術家創作的意義與觀念,包括古老智慧、生態、生活的累積,同時形塑了外人跟新一代小朋友,甚至是族人自己對於部落的認識,一如「敘述使自我認同存在」所言。 藝術在港口部落,像是一種蚌對於無法排除的異物入侵,分泌碳酸鈣與珍珠母將之調和、包裹,最後形成珍珠的過程,於是 Makota’ay 將成為珍珠般美的存在。   未來,觀光作為一種產業

要達到一個 Pareto efficiency 的經濟分配,其實是不減損任何一方地增加到最大利益;因此,一味屈就遊客需求的做法並非善解。

回到現實,誠如族人 Laway 所言,藝術創作有其門檻,並非所有部落的人都可以靠藝術吃飯。那麼其他人的生活呢?他們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部落之間找到立足點? 觀光產業或許是一條路,在經濟意義上必須被闡明跟記得的是:要達到一個 Pareto efficiency(註11)的經濟分配,其實是不減損任何一方地增加到最大利益;因此,一味屈就遊客需求的做法並非善解。   作為一種保護部落文化的手段,觀光有機會使族人們過他們的想過的生活,並且扭轉遊客們對於旅行的想像,讓他們可以去欣賞,也去經歷、理解部落傳統哲學、生活方式。不過這僅是一種試想、樂觀的情況。 即便克服主體性問題,觀光作為一種產業,無可避免地面臨需求量、供給量的問題,港口部落過去也曾發展過深度旅遊,最後因為投入的人數過少而式微(註12)。部落究竟要如何,最重要的仍然是族人們的意志,由他們自己決定成為什麼樣態,有什麼樣的未來。 (本文作者為周思穎,原標題為 〈窮途抑或出路——港口部落的觀光與藝術發展〉,原刊於《台大意識報》)   附註
  1. 5-1 觀光發展部門 0507
  2. 珍惜祖先傳承土地 花蓮靜浦部落抵制興建山海劇場
  3. 山海劇場轉向磯崎?花縣推「唱歌跳舞」8計畫討東發基金
  4. 山海劇場計畫目前由花蓮縣政府原住民行政處藝術文化科的嚴苡嘉專員負責,持續向磯崎村社區發展協會、加路蘭撒奇萊雅族文化及教育推廣協會的理事長進行進度說明。
  5. 石梯坪遊客大增直逼太魯閣
  6. 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7. 由 Lekel Sumi(《太陽的孩子》導演)拍攝的 20 分鐘短片
  8. 藝術 Pakongko
  9. 港口部落工作室介紹
  10. 趙綺芳,〈身體記憶與海洋譬喻──觀「東海岸文化藝術團」演出有感
  11. Pareto efficiency:是經濟學裡資源配置的理想狀態。資源配置存在改進的空間(Pareto improvement)在於:還可以在不損害任何人的前提下,使某些人的福利更高。
  12. 與港口社區發展協會的訪談中,理事長李昌啟提到曾經有段時間,深度旅遊掀起一股流行,但風潮過後,人員漸漸散去,族人們各自投身事業,或離開到外面工作。不能肯定究竟是因為這樣的產業不能支撐家計或是其他原因,但能夠確定觀光產業的形成有各種因素的交織:文化、交通(便捷運輸改變遊客的旅行意願。然而,道路的拓寬也可能使遊客直接離開,不做停留)、環境都參與其中。
  延伸閱讀   專欄介紹:台大意識報
意識報(The NTU Consciousness)是一份台大的校園刊物,每期 20 頁、一學期四至五刊、發行量 2,000 份,於台大活大、總圖、誠品、唐山書店等報點供人免費取閱。內容包括校園議題、校園政策評論、社會議題、教育議題、台大校史、人物專訪等,寒暑假則會進行田野調查發行地方特刊。稟持著批判反省的精神,懷抱著服務校園的熱忱,意識報從周遭的生活關心起,進而思考台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各種可能。   訂閱資訊(半年五期/250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款,可以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姓名與地址寄至[email protected] 第二步:將錢匯入【台大郵局】帳號 700 0001236 0588280/戶名 國立台灣大學意識報社林月先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謝謝您!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主圖來源:speedbug,CC Licensed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