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怕「原住民媽媽生不出原住民小孩」!原民身份成國人從母姓七大原因之一

怕「原住民媽媽生不出原住民小孩」!原民身份成國人從母姓七大原因之一

by vanessa_lai

根據行政院內政部統計處的最新統計資料顯示,在 2015 年,出生登記子女 21 萬 3,598 人中,約定從父姓者有 20 萬 4,058 人(占 95.53%)佔最大比例,而約定從母姓者有 9,454 人(占 4.43%),也就是說每 200 位登記姓氏的子女裡,只有 8 位從母姓。而以原住民傳統姓名辦理出生登記者,共計 320 件,僅占全部出生登記數之 0.02%。   不到 5%家庭從母姓,母親是原住民為原因之一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從母姓」主要受到如父親是外國人、母親是原住民及母親無兄弟的人口變項而影響,「性別平等」或「姓氏自主」倒是其次或輔助因素。[/epq-quote]究竟是什麼理由讓父母決定從母姓?彭渰雯、洪綾君經由內政部戶政司的協助,在 2010 年發問卷給約定子女「從母姓」或「從父姓」的民眾,並從問卷調查結果與深度訪談驗證七個假設,結果如下:

  1. 屬於社經地位趨於平等的父母未必性別平權意識較高,傾向選擇從母姓,意識與行動之間有所落差,雖然也有可能表示愈來愈多人不太重視姓氏的意義,覺得「姓什麼都一樣」。
  2. 以為「從母姓可能表示家庭有問題」並不是從父姓的主因,但仍覺得沒有必要「多此一舉」從母姓。
  3. 對姓氏態度較開放者,較願意讓子女從母姓。
  4. 只有約一半比例讓第二胎從母姓,而另一半老大就從母姓,或全部子女從母姓,則是因為父親是外國人、母親是原住民。
  5. 為了母方的傳宗接代,母親沒有兄弟,因此從母姓。
  6. 父親為外國人者,新生兒較可能從母姓。
  7. 母親為原住民者,新生兒較可能從母姓。
  整體而言,「從父姓」的主要理由是「因為一般家庭都是如此」(69.8%)、「為了父方傳宗接代或祭祀需要」(35%)以及「因為母方家庭並無此需求或要求」(18%)。「從母姓」主要受到如父親是外國人、母親是原住民及母親無兄弟的人口變項而影響,「性別平等」或「姓氏自主」倒是其次或輔助因素。 在「重男輕女」的傳統觀念來看,男子的「姓」是傳承的主幹,是與家族的血統與命脈緊緊相依的,也因此有為了避免家族滅亡,以男子入贅女子家「姓」的傳統習俗,從上述結果來看,可見這種根深蒂固的傳統仍難以突破。   然而奇怪的是,這種綁定「姓」與「身份」的觀念,竟也被帶入到《原住民身份法》的制定當中。   「姓」綁定原住民身份,忽略原民文化脈絡 依據《原住民身分法》的規定,「原住民與非原住民結婚所生子女,從具原住民身分之父或母之姓或原住民傳統名字者,取得原住民身分」(第 4 條第 2 項)。就以一個例子來討論,如果小華是在原母漢父的家庭,從原住民母親的姓,可以取得原住民身份,但當該原住民從父姓時,小華就沒辦法擁有原住民身份,像是升學考試加分、學雜費減免等優惠性保障措施,皆無法申請,形成「原民媽媽生不出原民小孩」的弔詭現象。 除了綁定「姓」與「身份」的認定問題,《原住民身分法》的規定也綁定了「身份」與「家庭經濟」。2001 年制定時,立法院內政委員會的邏輯是:「原住民女子嫁給平地漢人後,不論是整個家庭氣氛或經濟條件、各方面都較一般原住民家庭高出很多,甚至有人認為和一般平地是一致的。」也就假設嫁給漢人之後,經濟條件較好,無須接受國家補助,也因此不再需要原住民身份。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當該原住民從父姓時,小華就沒辦法擁有原住民身份,⋯⋯ 形成「原民媽媽生不出原民小孩」的弔詭現象。[/epq-quote]這種身份認定方式表面看似合理,卻忽視了原住民命名方式有別於漢人,即便在新修訂的《民法》規定由雙方父母約定子女姓氏,也是會依循社會習俗命名,如親子連名制(個人名+父名或母名)、姓名制(個人名後附加氏族名稱)、親從子名制(隨著長嗣生命誕生而更名字)。而原住民族部落又多為父系社會,因此無論是原父漢母或原母漢父的家庭,仍是原則上從父姓,例外從母姓。 結果就造成「差別待遇」—— 原住民男性可將其原住民身分傳承其子女,而原住民女性卻無法。   法律學者:為優惠性保障否定部分原民身份,是本末導致 而相比漢人的從母姓困境,原住民女性面臨的是更難以顯現的差別待遇,《原住民身分法》一方面不斷在複製「男尊女卑」的歧視,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原住民女性能夠將其遵循的語言、文化與信仰等傳承給下一代的權利。 若民族身份是為了確立個人的「文化歸屬感」,並不會因為從父或從母姓,就習得較多所從姓氏的文化,有可能因為父母外出工作或缺乏意願傳承,大部分的情形還是同時傳承漢文化與原住民文化(只是程度有別)。因此如果是要確保與「文化」,而不只是「血緣」關係的認定,綁定「姓」與「身份」認定方式其實也欠缺說服力。   「姓氏」綁定「身份」,也可能與國家對原住民身份的優惠性保障措施有關,但法律學者鄭川如提醒政府不該混淆兩種層次的問題。就好比有人認為「因為他有錢(財產)就不承認他是原住民(種族)」,這種邏輯暗示著為了排除像加分、減免的優惠性保障措施的適用,而直接否定其原住民身份 —— 因為優惠性保障措施的存在,正是「為了彌補過去以及現在或者防止未來可能有的歧視所造成的不正義」,現在卻是本末導置了。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姓氏綁定身份不僅可能否定子女雙重族群認同的可能,也違反國家對原住民族的補償性政策的精神。(Credit: 林 展群 / CC BY-SA 2.0)[/caption]   參考資料
  • 彭渰雯、洪綾君(2011)。〈為何從母姓?夫妻約定子女姓氏的影響因素調查〉,《女學學誌》,第28期,頁1-54。
  • 鄭川如(太魯閣族),原住民身分認定法制的問題-從一個原住民少女的故事談起
  延伸閱讀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