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三寶」在這,閒雜人可不能進入!阿美族傳統家屋的女性神秘空間

「三寶」在這,閒雜人可不能進入!阿美族傳統家屋的女性神秘空間

by kjmu

阿美族分布於台灣東部,依據地理區域分為南勢阿美、秀姑巒阿美、海岸阿美、馬蘭阿美(註1)、恆春阿美。由於分布區域廣泛,因此南北文化特色相異。在建築形式上,亦呈現了這樣分布位置廣泛的特色,這可以從家屋的形式與平面配置得到證明。 千千岩助太郎將阿美族的傳統家屋平面歸類為「單室平入型」及「複室妻入型」(註2)。關於分布區域,根據千千岩的調查,日治時期阿美族「單室平入型」的住宅分布在南勢阿美族及秀姑巒阿美族地區,而「複室妻入型」則分布在海岸阿美族以及馬蘭阿美族區域。而恆春阿美族由於早期在恆春時與漢人混居,很早就接觸漢文化,因此在日治時期的恆春阿美族住宅已經與漢人類似。 [caption id="attachment_17023"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太巴塱社傳統家屋,攝於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攝影/Mata Taiwan) 太巴塱社傳統家屋,攝於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攝影/Mata Taiwan)[/caption]  

爐灶,阿美族家屋中的必要之所

阿美族稱家屋為 loma’;loma’ 除了家屋本身以外,也是家庭的一個基本單位。在傳統農業時代,loma’ 被視為是共同經營農耕生產的基本單位,代表的是居住、生計、生產、祭祀的基本社會單位。在 loma’ 當中必須要設置「爐」(parod),沒有爐的房子被視為是畜舍而不是人居住的屋舍。在傳統時代,阿美族的生活以爐為中心,爐除了炊事、取暖、照明的功能以外,也是家人與親戚朋友團聚的地方。傳統阿美族的家族形態為母系大家族,共享一個爐的家族被視為是同一個家族成員。所謂的分家,也就是將爐火分開,並分配財產。 阿美族家屋室內空間主要有 paenan(土間、起居所)(註3)kafoti’an(寢室)、no inaan(母屋間)(註4)loflof(寶庫)(註5)。paenan(土間、起居所)為室內鋪泥土的空間,以前的單室平入型為整面的高架地板床,在改良蕃屋政策以後,在屋裡中央分隔出 paenan 的空間做為授產(註6)之用,後來也變成家族團聚的客廳空間。kafoti’an(寢室)會抬高 40 到 60 公分,以籐或細竹為材料,做為就寢之用。「籐」即為黃藤(‘oway),為阿美族人常用的民族植物,用於籐編的籃子、魚籃子、編床、編壁等時使用。使用時會將植株縱剖成四半,再依據需要編織,工藝價值極高。用籐編成的床,阿美語稱為「籐床(takar)」。 [caption id="attachment_17024"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太巴塱社家屋內部之爐灶,攝於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攝影/Mata Taiwan) 太巴塱社家屋內部之爐灶,攝於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攝影/Mata Taiwan)[/caption]  

母屋間與寶庫,女性專屬的空間

在阿美族的空間當中,母屋間和寶庫特別重要。阿美族為母系社會,家中以母親(ina)為尊長。阿美族的家屋中,站著面向房屋正面時,「前空間」代表前門開啟的地方,代表明亮或人間界。相對於此,後面為黑暗或神祕界,以右邊代表「前面、開始」,以右邊為尊長。在空間配置上,母屋間位於家屋右側裏側,並設置矮隔間,為母系家長的空間,在傳統母系社會的阿美族家族中,特別重要。 而寶庫位於阿美族的傳統家屋後側,有別於榖倉、倉庫,寶庫專門存放三寶「煙、酒、鹹肉(siraw)」,為結婚、喜慶、喪葬、豐年祭時宴客使用。尤其是鹹肉,製作必須經過層層醃製,需要特殊技術,每個人醃製出來的口味不同,為阿美族宴請客人的重要食品。寶庫位於家屋後側,寬約 1 到 2 公尺,出入口與主屋分開,有些會從母屋間有小通道通往。寶庫存放重要的三寶,母系長輩為了怕閒雜人等進去,必須隨時看守。在阿美族的傳統家屋空間中,形成母屋間及寶庫的特殊空間,而在現代空間中,雖然這些空間已經不存在,但是寶庫的空間轉移至廚房,也將廚房做為存放三寶的地方。 在其他民族當中,雖然也會有屬於自己家族存放的特殊空間,但是阿美族是母系社會,在阿美族的母系社會代表一家的大小事務歸女性管理,部落事務仍由男性管理,母屋間與寶庫代表的阿美族的母系社會當中,由母系家長控制家庭事務及維持家庭,並控制家裡三寶(煙、酒、鹹肉)放在寶庫內的情形,。   傳統阿美族家屋的特殊工法為屋頂襯板(raina)的編法,使用編竹的方式完成,通常會利用箭竹,以求美觀,在每一根竹子之間以籐(黃藤)相綁連接。在屋頂襯板上面,再鋪上茅草的屋頂。在近代改良蕃屋的改建當中,有些屋頂襯板被保留下來,只為屋頂換上新的材料亞鉛版(註7)和瓦片。 [caption id="attachment_17025" align="aligncenter" width="750"]傳統阿美族家屋之屋頂襯板(raina)通常以編竹的方式完成,攝於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攝影/Mata Taiwan) 傳統阿美族家屋之屋頂襯板(raina)通常以編竹的方式完成,攝於原民會原住民族文化發展中心。(攝影/Mata Taiwan)[/caption]  

附註

  1. 先前研究多稱為「卑南阿美」,根據許木柱等人研究,認為不應以其他民族名稱做為分類名稱,因此改為「馬蘭阿美」。
  2. 日式住宅之大門出入口方向有兩種,即「平入」與「妻入」,與主樑之間的方向有關。「平入」為出入口方向與屋樑垂直,形成門在家屋長邊位置,而「單室」指屋內沒有隔間;而「妻入」為出入口方向與屋樑方向平行,由家屋山牆面開口進出,「複室」則為室內分為許多小隔間。因此本文保留原日文漢字之專稱。
  3. 阿美語 paenan 原意指「門」。
  4. 「母屋間」又稱主屋間、主屋房,阿美語原文 no inaan 即為母屋之意,蓋因其為女性主管與使用。
  5. 阿美語稱貯藏家庭用品和食物之內房為 loflof。
  6. 日治時期日人透過一系列措施,以改變原住民原有農業生產方式為定耕,稱為「授產」。
  7. 「亞鉛」為鋅之別名,「亞鉛板」製作時在鐵面鍍鋅,又稱為白鐵板。
 

參考文獻

    • 吳昱瑩(2014)。《阿美族家屋變遷之研究》國家藝術基金會補助案成果報告書。
    • 千々岩助太郎(1942)。〈第八編 アミ族の住家〉,《台灣建築會誌》第14輯第5號,頁35-36。
    • 千々岩助太郎(1960)。《台灣高砂族住家の之研究》。東京:丸善。
    • 千々岩助太郎(1962)。〈台湾高砂族の住家の研究 第二部 民家学的考察〉《熊本大学工学部研究報告》第11巻第1号,頁38。
    • 花蓮港廳庶務課(1932)。《アミ族教化指導ニ関スル基礎調査》。花蓮:花蓮港廳庶務課。
    • 許木柱等(2001)。《台灣原住民史 阿美族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周穎君(2001)。《阿美族傳統家屋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 常見純一(1968)。〈台湾‧アミ族の住居と方位観〉《住まいの原型II》。東京:鹿島出版会,頁157-172。
    • 原英子(1998)。〈台湾アミ族の空間認識〉《台湾原住民研究》第3號,頁109-127。
    • 黃宣衛(1991)。《東部海岸阿美族社會文化之調查研究》。台東:東部海岸風景區管理處。
    • 黃宣衛(2005)。《國家‧村落領袖與社會文化變遷:日治時期宜灣阿美族的例子》。台北:南天書局。
    • 黃應貴(1995)。〈土地、家與聚落:東埔社布農人的空間現象〉《空間、力與社會》,頁73-13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 黃貴潮(2006)。《伊那我的太陽》。台北:山海文化雜誌社。
 
本文原標題為〈連結母系社會的神秘建築空間:阿美族傳統「母屋間」與「寶庫」〉,本文原作者為吳昱瑩台灣樣 TaiwanCode」授權轉載。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