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美麗水道間交織的, 是兩個民族,糾葛之間,數也數不清的連結與歷史。
Kbalan
加拿大台灣同鄉會在 6 月底舉辦了一場 50 週年慶祝會。為了追溯加拿大籍的馬偕牧師在 140 多年前來到台灣,為台灣教育與醫療所做的重大貢獻,特別頒發「終身貢獻服務獎」,並由已年邁的馬偕博士的小孫女 Margaret 代表受獎。 Margaret 受獎時,哽咽得許久說不出話來,最後只用流利的閩南語說了一句:「我足想台灣e!」(我真的好想念台灣),就哭出來了⋯⋯
台灣原住民捧油多半沒有「姓氏」的傳統。若有,也多半是在外來文化或政治的強迫下取了姓氏。但有個原住民族的漢語大姓,卻是帶著懷念與感恩,那就是噶瑪蘭族的姓氏「偕」⋯⋯ 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一位加拿大牧師 —— 馬偕牧師!
馬偕牧師在 1871 年來到台灣,並於 1883 年之後,開始努力耕耘台灣東部的傳教工作。一直到他 1901 年於淡水病逝前,蘭陽平原與噶瑪蘭族人的生活,都是他工作的重點之一。除了幫族人拔牙、治病以外,馬偕牧師也特別同情噶瑪蘭族人在漢人逼進下的處境。 自 18 世紀末,吳沙入侵蘭陽平原後,噶瑪蘭族人在宜蘭的生活空間就已經不斷縮小。到了 19 世紀馬偕到宜蘭時,蘭陽平原已幾乎成為漢人的殖民地。馬偕牧師因此說:
“There is the tragedy of many savage tribes alike in the East and in the West:the first touch of the civilized man is the touch of death.”(Mackay, George Leslie :1895, “Far Formosa: The Island, its People and Missions.” 4th. Edition. New York.)
意思是說:「(噶瑪蘭族人)的命運就像許多在東方和西方的原住民一樣,對他們而言,與漢人接觸,就好像接觸到死神一樣。」
雖然不會鼓勵噶瑪蘭族人反動,但馬偕牧師仍努力改善族人的教育水平,並幫助族人還租給漢人。當時馬偕牧師在淡水辦學,建立第一座女子學堂,不但免學費,還 供吃住。沒想到漢人因為傳統禮教,所以都不願意讓家中女生外出唸書,反而是噶瑪蘭族人相當捧場,紛紛大老遠從宜蘭趕來淡水唸書呢!於是為了感念馬偕牧師對族人的貢獻,許多噶瑪蘭族人紛紛改姓「偕」,例如與政府「纏鬥」15 年,最後終於讓噶瑪蘭族被承認的偕萬來先生等等,都是姓「偕」。
馬偕牧師的子女和孫子都在台灣出生,也都在台灣奮鬥,為台灣做了好多事,就如同小孫女 Margaret 至今仍念念不忘台灣的美好;但多數台灣人卻早已遺忘馬偕家族的事,只剩噶瑪蘭族人仍然將他們對馬偕牧師的感謝,永遠留在姓氏上。
圖片來源:多倫多僑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