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不是有原住民的圖紋就叫文創!每個美麗「紋樣」,可都是認識一個排灣家族的 QR Code!

不是有原住民的圖紋就叫文創!每個美麗「紋樣」,可都是認識一個排灣家族的 QR Code!

by MataTaiwan_author

面對全球化的洪流,世界各國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係早已不僅於技術領域的追求,更有許多國家將「軟實力」的觀念帶入國家發展方向進行討論,藉由軟實力塑造國家獨特形象。台灣,就是其中之一。 翻看近年來關於「文化創意」的各類文章,「文化創意」即是在既有存在的文化中,加入每個國家、族群、個人等創意,賦予文化新的風貌與價值。也因此,能夠先找到自己的文化根源,進而產生文化認同,並將自己文化中最有養分、最珍貴的東西拿出來,設計出能直指人性,讓人產生共鳴的東西,這也就是文創/設計產業的根本之道。 但反觀目前臺灣,卡塔文化工作室執行長林秀慧(排灣族)說,主流的商業空間、居家空間美感與陳列,瀰漫著歐美的重工業風格,幾經整理後的台灣經典與轉化摩登的臺灣設計風潮,似乎又被取而代之,更別提台灣原鄉地區,在人口流失與大時代的變遷之下,應該如何追尋各族文化自己的文化風格,是卡塔文化工作室與地方文史工作者長期的努力方向。   文化的欣賞來自我們對生活的理解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我們對於文化的欣賞角度因來自於深層的韻味、傳統的禮節與相互理解的尊重。[/epq-quote]這天下午,來自屏東縣泰武鄉佳興村的邱霄鳳老師(下稱 Idis 老師),帶著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共同編製的心血 ──《排灣族佳興部落手紋圖錄》一書,受林秀慧執行長之邀,來到台東進行一場以排灣族「紋樣」(vincikan)為題的講座。 講座一開始,Idis 老師與其他親族姊妹們,身穿傳統服,以吟唱來告知遠在屏東的祖先們她們已平安到達台東,且敬會過去曾生活於台東這塊土地上的先祖們她們的到來。 Idis 老師說:

「在我的部落,有一段口傳歷史說,曾在百年或千年前,先祖們有一隊人馬,沿著逼近 90 度的陡峭山壁,翻過北大武山,落腳於現今的台東新香蘭與達魯瑪克一帶。我們應該來拜訪、祝願他們的新家,但卻因為距離而失聯。

所以我的吟唱是想告訴他們,隔了這麼久遠,我們終於來拜訪您們了……」

這意涵深遠的故事,訴說的不只是文化情感,更點出了我們對於文化的欣賞角度因來自於深層的韻味、傳統的禮節與相互理解的尊重。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Idis 老師與其他親族姊妹們,身穿傳統服,以吟唱來告知遠在屏東的祖先們她們已平安到達台東,且敬會過去曾生活於台東這塊土地上的先祖們她們的到來。[/caption]   紋樣,是排灣族記錄生活的方式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每一個「紋樣」都有自己固定名稱,族人們藉由「紋樣」來告訴後代子孫:你是誰、從哪個部落來、祖先是哪個家族。[/epq-quote]Idis 老師以較貼近大眾市場認識的 vincikan(註1)為例,說明排灣族善於使用「紋樣」或圖紋來記錄生活,例如:電影《海角七號》中受人注目的琉璃珠、傳統衣飾上的十字繡、木雕、石雕、紋手等,都可看見這些「紋樣」;但這些「紋樣」,不單單只是圖案,更象徵了部落的社會階序與生活型態。 在過去,「部落」其實是一個以家族為單位運行的生活型態,其運作與規劃如同一個國家,由一位「當家者」(俗稱頭目)(註2)來帶領與分配族人工作,而每個當家者的家族都有專屬「紋樣」(如同家徽、國徽);若當家者誕下子嗣,在子女們成家之時,當家者會特別賜予一個專屬「紋樣」來代表這個分化出去的家族,而這也就是「社會階序」的象徵。 也因此 Idis 老師說,每一個「紋樣」都有自己固定名稱(因為這代表家族、階級),族人們藉由「紋樣」來告訴後代子孫:你是誰、從哪個部落來、祖先是哪個家族,也甚至是部落曾經發生過哪些重大的事件,這是那琉璃珠或繡在衣服上的一塊「紋樣」為何對排灣族人如此重要的原因。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排灣族的紋樣不單單只是圖案,更象徵了部落的社會階序與生活型態。[/caption]   擷取圖紋變成商品,並非文創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原住民文化既是生活的濃縮展現,也因此並非只是擷取某一局部的「生活中的美好」,如傳統衣飾上的一小塊漂亮圖紋,就能發展成為文創。[/epq-quote]「我們的先祖曾經生活在一個『身不由己』的年代!」Idis 老師說,排灣族人受到日治時代與國民政府統治的壓迫,使得特有的文化(如紋手)傳承受到中斷;而今卻是因為無心的誤用與不夠細心的體會。 Idis 老師說:「很多人可能覺得某個『紋樣』或圖紋很好看,就拿來放在商品上變成一種酷炫的裝飾;還有一些在製作傳統服飾的師傅,會因為客人的要求,而隨便使用特殊的圖紋,其實不是不好,只是不夠恰當。」 文化創意,並非只是將「文化元素」套用於某種媒介之上就能稱作「文創」,特別是原住民文化既是生活的濃縮展現,也因此並非只是擷取某一局部的「生活中的美好」,如傳統衣飾上的一小塊漂亮圖紋,就能發展成為文創。 沒有強大文化系統作為設計/創作者思考脈絡支持的設計,既是一種迷思,甚至是一種誤用。   文創產業發展上的百家爭鳴,衝撞了「紋樣」(vincikan)的文化意義,不只突顯了新生代的原住民年輕人對於自我文化的認知強度問題,也將主流市場對於其他族群文化了解的深度與引用的尊重與否浮上檯面。 Idis 老師表示,面對商業化時代與文化文明的演進,改變是停不下來的驅動力,但在表現「創意」時,並不一定要改變現有或是擷取,也或者是可以將原有的「紋樣」作為靈感,然後去創思一個屬於你自己的感動與更美好的想法,不只表達尊重,或許也能協助將原民文化與主流文化進行市場對話。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文創產業發展上的百家爭鳴,衝撞了「紋樣」的文化意義,也將主流市場對於其他族群文化了解的深度與引用的尊重與否浮上檯面。 [/caption]   我們該以什麼,來繼續與世界產生共鳴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當失去了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支持,附加其上所進行的設計、創新,是無法傳達感動人心的能量。[/epq-quote]面對未來,林秀慧認為文化傳承是將生活區域獨特的文化構成風貌得以保存,並提煉出當代的樣貌、揉新融舊的永世承傳法則;而文化設計,便是將自我族群的厚實底蘊留存下來的策略,因為這些文化能豐富一個部落,甚至是後代這個區域生活的「人」所吸引他人的文化氣質。 假使流失了這些美好,我們將拿哪些「最有養分、最珍貴」的東西,讓這個世界產生共鳴呢? 當失去了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支持,附加其上所進行的設計、創新,是無法傳達感動人心的能量。   每段舞、每首歌,或許就如同「紋樣」,都並非只代表一種「意涵」,深層的體會是尊重、亦是欣賞,也是文化與文化之間和諧共存的美意。 (本文獲藝術平台授權轉載,資料與照片由卡塔文化工作室提供,特別感謝泰武國小邱霄鳳老師與卡塔文化工作室執行長林秀慧指導)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當失去了扎實、深厚的文化底蘊的支持,附加其上所進行的設計、創新,是無法傳達感動人心的能量。[/caption]   附註
  1. vincikan:是具有某種象徵意義藉以認定傳統社會組織行駛或表達階序慣例的意義也就是一種可相互溝通的圖像或記號,不論是在傳統服飾上的圖樣或木雕、石雕上的圖騰有具有這樣的意義。另外男性身上及女性手上的紋樣,還有衣服布料的顏色及質材等都與呈現部落秩序有關。而這些圖紋部落族人都必須謹慎使用,因它們涉及的是部落長久以來的共識、彼此的尊重更是維繫傳統社會道統的重要因素。部落的工藝家們不只是擁有過人的技藝,更重要的他們是部落紋樣秩序的守護者,是傳統文化的推手!
  2. 頭目制度: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此階級觀念表現於財產、婚姻、名字、使用器物等範圍。但頭目是一個部落的統治者,也是精神支柱的象徵。屬下的子民為其耕作,並將收穫所得納稅予頭目,相對地,頭目則必須負責部落裡極為重大事務如爭戰、祭儀、外村與子民生活(無論鰥寡孤獨都需照顧),且頭目從小就會被教育如何行使頭目義務(包含禮教與社會秩序的管理),以確保部落事務一切順利。因此使用於頭目家族的物品與圖紋,是後代族人,甚至是文史學家,對於一個部落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判讀線索。
  參考資料
  1. 《排灣族嘉興部落手紋圖錄》(周明傑,2014)
  2. 重新認識、認同自己的文化根源,才是為華人市場設計的根本之道—胡佑宗(觀點-大師談華人市場設計)
  3. 記憶司馬庫斯頭目Icyeh Sulung(倚岕‧蘇隆)—回歸傳統的部落先行者(環境資訊中心)
  4. 排灣族-社會制度(屏東縣政府原民處)
  延伸閱讀  

]]> 

You may also like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