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如果災難只是人類的詞彙──颱風後,一座熱帶雨林的毀滅與重生⎪尼東紀行

如果災難只是人類的詞彙──颱風後,一座熱帶雨林的毀滅與重生⎪尼東紀行

by Lipo

  前往東尼加拉瓜 我們乘著 Río San Juan 黃土色的河水,經過 8 小時的航行終於抵達這個大西洋岸的小城:San Juan de Norte。尼加拉瓜東部與西部有截然不同的景觀,受到東北信風的影響,在西部是乾濕季分明的熱帶草原型氣候,在東部則是幾乎全年有雨的雨林氣候。 早期西班牙人雖從東岸登陸,但主要控制的範圍卻在西部地區。時至今日,西部的居民大多是西人與原住民族的後代美士蒂索人(mestizo),而東部自治區仍有許多的原住民住在雨林之中 ── 其中最大的雨林保留區之一就是位在尼加拉瓜東南角的 Indio Maíz,因為區內的兩條大河 Río Indio 與 Río Maíz 而得名。這裡也是原住民族 Rama 人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 [caption id="" align="alignright" width="400"] 尼國大西洋岸的 San Juan de Norte。(Credit: SORIANONEARTH / CC BY-SA 3.0)[/caption] 過去在殖民時期,Rama 人曾經是整個尼加拉瓜東南部最大的部族,但今天大約只剩下 3,000 多人,大部分居住在大西洋岸的一個叫做 Rama Cay 的小島。近年來時常有 Indio Maíz 遭砍伐破壞的新聞傳出,雖然被設為保留區,但政府並沒有善盡保護的責任,許多外來人(來自尼加拉瓜的其他地方)從西側外圍開始蠶食這個區域,強佔土地,將樹砍下,作為放牧之用。 沒有了森林,河流也開始乾枯,Rama 人的生活空間開始被壓縮。   我們為了更了解 Rama 人的生活跟雨林的原貌,決定從東側進入 Indio Maíz。   依規定要進入保護區需要雇用當地原住民作嚮導,我們在小城裡四下詢問,終於找到 Coyote 的家。 Coyote 是個年約 5、60 歲的男子,但陳緩的嗓音跟銀灰的長髮,卻給人一種蒼老而深不見底的感覺。他從吊床上站起身,在漏水昏暗的高腳屋裡試圖張羅兩張椅子讓我們坐下,他那高大的身軀在這個小屋裡顯得有點不合身,總是低著頭才不會撞到。 我們表明來意後他點點頭,緩緩地跟我們說明颱風過後當地及雨林裡的災況,以及他可以帶我們去的地方。他提的價碼遠遠高出我們的預算,再加上我們身上的現金不多,而這個小城裡又沒有任何可以提款的地方,讓我們頗為猶豫。然而眼前這個溫和的老男人散發出一種沉穩的魄力,真誠而平和,我們最終還是湊出了足夠的錢,敲定出航的日子。   天災本是自然的一部分 [caption id="" align="alignright" width="300"] Río San Juan(Credit: Guillermo A. Durán / CC BY-NC-ND 2.0)[/caption] 出航那天早上,天仍下著雨,冷風不斷往臉上吹送,壞天氣讓我有些擔憂。我們早早就到 Coyote 的家,看著他緩緩整裝一邊跟我們聊天,他從容的笑讓我放心不少。我們乘著他纖細的獨木舟,僅架上一個馬達便出航了,沿著 Río Indio 往上,要到一個叫做 El Encanto 的地方,那裡有幾戶住在雨林裡的人家,我們預計在那裡過一個晚上。 沿途天氣仍然沒有好轉,我們幾乎是頂著冷風坐在獨木舟上淋雨發抖。Coyote 在後方控制馬達的方向,一邊用小塑膠杯把船裡的積水舀到河裡,一邊注意著岸邊。 「滿目瘡痍」── 我好像找不到其他詞彙來描述那個畫面了,幾乎所有的樹都被吹垮了,只留下孤單的枝幹,劃破灰白的天空,跟漸漸泛黃的殘葉,零星地掛在枝上。幾乎看不到野生動物,空有幾隻禿鷹盤旋在天上。 「林子裡有死去的吼猴跟山豬,禿鷹們是去吃他們的屍體的。」 Coyote 一邊說,臉還是盯著岸邊。 沒想到砍伐還沒有進來,但自然的摧毀卻早一步來了。 我想到了《屠夫渡口(編按1)裡的安德魯,信仰著自然裡本然存在的神性,試圖追尋人與自然最初的連結而進入美國西部的荒野,經歷了艱辛的旅程,卻遇到了漫長的冬季,禁閉、孤立所引起的焦躁、寒冷以及飢餓幾乎使他發瘋。大自然赤裸裸地展現了毫不留情的一面。然而天災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為什麼它孕育了萬物,卻也寫好了毀滅的劇本?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然而天災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為什麼它孕育了萬物,卻也寫好了毀滅的劇本?[/epq-quote]「他們怎麼知道我們要過去?」我想這個問題一時也沒答案,便隨便問了 Coyote 一個問題,轉移注意力。 「他們不知道。」Coyote 笑著回答我。   也是,就這麼住在雨林深處裡的人,沒有與外界聯繫的設備,當然也不會知道兩個亞洲人即將來訪。   雨林深處的 Rama 人 隨著船慢慢往上游移動,河道漸漸變窄,幾處倒塌的樹幹直接橫亙在河面上,我們必須熄掉引擎尋空隙通過。後來終於來到一個河岸的開放處,遠遠地可以看到一幢高腳屋,一個孩子站在河邊看著我們的船從遠處慢慢靠近,旁邊還跟著一隻山豬。他們事先不知道我們來,想必是遠遠地就聽到了我們的引擎聲才出來查看的。 這裡住著一戶人家,我們到的時候爸爸正在修屋頂,前陣子的颱風想必也重創了這個地方。一家人看到我們的到來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慌張或者熱情歡迎,甚至對 Coyote 也沒有,只是像鄰居來訪一樣輕鬆地聊著天。 後來我們才知道這一家人其實是 Coyote 的遠房親戚,爸爸的輪廓就好像《風中奇緣》中刻畫的美洲原住民的版型,寬大的五官配上一頭烏黑的長髮,在工作中綁了辮子往後梳;媽媽則跟大部分的尼加拉瓜婦女一樣,有著非常豐腴的身材;另外還有七個孩子。 Rama 人果真相當害羞,大人們其實都會說西文,即使 Coyote 爾偶會帶外面的朋友來拜訪他們,但他們仍然不會主動跟外人交談,只在我們問候的時候簡單地回答。孩子們一開始也躲在一旁,默默地看著我們;我們過去跟他們說句話,他們立即露出害羞的笑容,然後不發一語地走開。或許也是因為他們長期生活在雨林裡而沒有與外界接觸吧。 我想或許要跟這家人建立連結還需要多一點的相處,也就不急,慢慢地觀察周遭。   房子也是家人身體的延伸 這幢房子是傳統的高腳屋,主結構都是用木頭搭起來的,屋頂則是棕櫚葉一層一層地堆疊。踩上木板搭的階梯後,連接一個半開放的平台,只在周圍有簡單的圍欄,是一家人主要活動的空間。小小的灶架在角落,在平台的另一頭有一個小小的房間作為寢室,但其實一家人也會直接在客廳吊了吊床就睡。 我很喜歡這個房子 ── 它半開放的特性直接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你可以在此感受空氣的流動與冷暖,看著房子前的濁河與對岸張牙舞爪的綠;同時又有一個擋雨的屋頂與乾淨的地板,讓人感覺與外界的危險隔開,躲在舒適安全的「家」裡。 房子裡還有許多巧思:廁所在房子後方的空地,是一個簡單的生態廁所,糞坑下方直接連接到一個斜坡,利用重力作乾濕分離。洗碗盤的地方也只是一個 V 字型中間下凹、微微傾斜的木板,讓洗碗的水往側邊流,連接到另一個簡單的木製水道,直接排到屋外空地上的植物。這裡雖然沒有電力提供,但他們不知道從哪裡用來了一個太陽能板,白天蓄電,晚上的時候通常還可以有盞小燈。 爸爸說這房子大概花了他半年的時間建造,之後每 5 年需要整修。但那也不代表過多的工作量,畢竟一家人在這裡生活,不為了賺錢而工作,平常就是蓋房子、農事、到山裡打獵、捕魚、料理、吃飯、洗衣晾衣,所有的活動都直接與生活有關,還有足夠的時間生半打的小孩。這樣的房子完完全全地融入了生活之中,它是活的,不只是一個冰冷僵硬的建築,它也跟著這一家人一起生活一起長大,會攝食會排泄、會代謝會更新。 它不只是房子,而是這一家人身軀的延伸。 爸爸為屋頂鋪上新採的棕櫚葉後,放下及腰的長髮,躺在客廳的吊床上,一邊遠望著河的對岸,一邊與 Coyote 聊天。孩子們在房子內外各處玩耍嬉鬧。人、房子、與周遭的環境很和諧地在一起。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人、房子、與周遭的環境很和諧地在一起。(Credit: Lipo)[/caption]   文明的一進一退 中午媽媽為我們準備了 sabaló(編按2)作為午餐。Sabaló 是在 Río San Juan 附近流域很常見的一種大魚,有的可以長到兩公尺那麼長,但聽說因為魚肉的味道不好,所以大家都比較喜歡把肉剁碎用炸的 ── 這家人也不例外,他們把 sabaló 炸成棕黃色配上紅豆仔炒飯。孩子們各領了一盤在地上圍坐成一圈吃。 餐後爸爸跟 Coyote 特地駕船出門一趟,他們說要去下游一點的人家借煮飯用的油,或許是剛剛的 sabaló 把家裡僅存的油都用掉了吧。以這個地方來說,油也是現代文明的物資;聽說他們也會自製豬油跟椰子油,有時候甚至直接把椰子加到米飯裡面煮,自然就能讓米飯油亮也不會過度油膩,但大部分時候他們還是由外界取得瓶裝的植物油來料理。 [caption id="" align="alignleft" width="400"] 尼加拉瓜 1987 年發行的郵票,上面為 sabaló ── 大西洋海鰱。(Credit: Bernd Kirschner / CC BY-NC-SA 2.0)[/caption] 這一家人雖然住在雨林深處,但並不是過著完全隔離的生活,在他們的房子各處仍然可以見到文明滲入的痕跡,除了食用油外,他們也用牙刷、牙膏、塑膠杯、塑膠水桶、鐵鍋、叉子等等。在屋內的柱子上,還掛著一雙漂亮的女性涼鞋,我想一定是媽媽偶爾上京的時候的戰袍吧!   在文化上 Rama 人也受外界影響很深。當我跟孩子們分享相機裡的照片時,他們會對著影像裡的東西,說著「pot」、「piggy」等單字,雖然帶著腔調,但明顯是英文。後來 Coyote 告訴我們,在現存的 7 個 Rama 部落中,只有一個講得是純的 Rama 語,其他的都混雜著 Kriollo 式(混雜式/克里奧爾語式)(編按3)的英語 ── 如果沒有保護措施進來的話,可以想見的是 Rama 語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消失了。 我對此感到難過。一種語言絕對不只是一組文法、詞彙跟語音,它代表了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靈魂,是他們用來探索這個世界的媒介、沈積出來的智慧結晶,有如一個豐富的生態系。而現在世界上這些生態系正在快速消失 ── Rama 語也只是其中之一。   雨林長大的孩子 突然不知道是誰一聲令下,孩子們突然都跑了出去,拿著桶子到河邊提水。最小的妹妹則穿著一雙過大的黑色雨鞋,拿著一件牛仔褲到河邊用濁濁的河水清洗,離開時褲子上殘留一點土塊。我還在想該怎麼跟小妹妹說,她就又拿著褲子走回河邊再洗一次,不知道是自己發現了還是被姊姊們退貨。洗好後,她轉過頭對著我害羞地笑了一下。一陣忙完之後,幾個孩子划了一艘破了一個角的小獨木舟出航,三個孩子在裡面,後面的划著槳,前面的想辦法把從破角流入的河水舀出去,中間的則負責尖叫。 他們在河面遊蕩一圈,最後翻船,所有人跌入河裡再一起游回岸邊,過程中笑聲不曾間斷。後來他們又再出航了一次,這次不知道從哪裡的岸上採回來了一大串的香蕉。 我想像這 7 個兄弟姊妹在雨林中的生活是怎樣的童年?他們的生活中幾乎沒有同齡的其他小朋友,也不用到學校上課,每日作伴的就只有其他 6 位兄弟姐妹,跟垂手可得的森林與河水。   學校教育到底屬不屬於這些在雨林裡長大的孩子?想當然爾,如果有一天他們必須要到外面的社會討生活時,缺少學校的教育一定會吃虧,但難道跟著爸媽學習在山林裡的生活之道,大樹是老師,河水是教官,山豬伴讀,豹子鬥智,不也是一種教育嗎? 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人類的心智、生理和靈性健康,跟自然經驗之間存在著直接而正向的關係。我想至少這些孩子擁有一個能在自然裡自由探索的童年,教會他們勇敢與好奇,那是這片山林給他們一輩子的禮物。   颱風離開後 在雨林裡待了一夜後,隔天中午,我們趁著好轉的天氣出航。雨林的天氣詭譎不定,近來終日陰雨,但一旦出太陽,那熱力卻又再度提醒你這是一個赤道國家。 沿途兩岸的雨林仍然呈現一片倒塌的景象,然而在陽光的照射下,卻如混沌之初的宇宙,藏不住蓄勢待發的生命力。Coyote 告訴我們,這裡颱風大約 20 幾年會來一次,一旦颱風來了,雨林就會倒回到混沌之初,然後重新開始生長,大約 10 年又會回到一片蓊鬱的狀態。   我想像自己觀看著一個嬰兒大的雨林,它皮膚皺得醜陋,哭聲淒厲,在褓襁中掙扎著生存;如果 10 年後我有幸再回到這裡,它會是怎樣一個蓊鬱的青綠,又會怎樣地迎接我們的重逢? 或許「災禍」只是人類的詞彙,陽光或風雨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它的意義並無法用我們短小的時間尺度丈量。 颱風離開後,這一家人仍是如平常一樣修補房子,孩子架著獨木舟遊蕩;《屠夫渡口》裡的安德魯在經歷過嚮往自然、進入荒野、鎩羽而歸、回到城市後,最終仍然選擇再次出發,面向西部荒野。   回到城裡,連日的大雨終於停了,藍天探出頭,對我們露出燦笑,家家戶戶也都在門口掛起了被子跟衣服。晚上吃飯時我們在城裡遇到幾個電力公司的工人,他們到此維修被颱風破壞的電力系統。一番閒聊之後,他們告訴我們明天一早將會有船來接他們,我們可以問問看船長能不能順代載我們一程。我們身上雖然已經沒有現金,但到了目的地後就可以提款付給船長,他應該會接受。 剛從雨林回來的欣喜,再加上明天就可以啟程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的幸運,讓我們整個晚上都沉浸在興奮之中。   隔天我們依約到了碼頭等船,但從中午等到了下午,始終不見船入港。電力公司的工人們垂頭喪氣的跟我們說,因為最近海象不佳,船不會來了。 我們因此被滯留,身無分文。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孩子架著獨木舟遊蕩,如《屠夫渡口》裡的安得魯最終仍然選擇再次出發,面向西部荒野。(Credit: Lipo)[/caption]   編按

  1. 屠夫渡口》的背景是 1870 年代的美國,主角威廉・安德魯為了找回「人與自然最初的連結」,從哈佛大學中輟前往美國西部並結識了獵人米勒,得知了一個關於一大群藏匿於落磯山脈山谷中美國水牛的傳說,開始一趟追尋美國水牛的探險。
  2. sabaló:西班牙語,可指拉丁美洲許多不同種類的魚,此處指尼加拉瓜 Río San Juan 流域常見的大西洋海鰱。
  3. Kriollo:西班牙語,可譯為「克里奧爾語」(Creole),意指不同語言的交流而自然形成的混合語,是一種穩定的自然語言。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Lipo,之前擔任尼加拉瓜海外志工,個人部落格《Lipo’s 深夜食堂》。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