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
我實在不願輕易讓眼淚流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不會害怕。
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裏的謊話? 別讓我的真心散得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複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那幅畫?」
── 巴奈 〈流浪記〉(註1)
巴奈・庫穗(Panay Kusui),出身台東縣的原住民歌手,擁有卑南族(父親)與阿美族(母親)的血統。她在 2000 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泥娃娃》,收錄於其中的名曲 〈流浪記〉 就此問世;巴奈的這首歌曲,深刻表達出自身對於早期「漂泊」經歷的無奈,也彷彿輕輕拉起台灣原住民族最不可承受的議題帷幕 ── 離開原鄉。 2017 年 2 月 13 日,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下稱「原民會」)公布《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內容雖然明確規範會保障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但若產權屬「私有地」的則予以排除,激起了各界原住民族代表的憤怒聲浪。 按照原民會於 2002 至 2007 年之間所完成的「傳統領域調查成果」,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共佔有 180 萬公頃的廣闊面積;但若依據此一新法的內容,原住民族所能取得保障的「領域」範圍僅有 80 萬公頃,其中將有 100 萬公頃的「私有地」被排除,其中包括了台糖、政府 BOT 資本下的進駐財團等所有勢力,都將豁免於此一新法的包庇之下(註2)。 巴奈,已經 48 歲了。今(2017)年 2 月 14 日的「新法」公布之日,她剛離開中央山脈的背脊,偕同布農族丈夫那布,結束了每年冬天定期歸返的「內本鹿」 (註3)行動。她背著 40 公斤重的裝備上山,與夫婿一同重訪霍松安家族的祖居地;14 日下山,她接收到了此一「新法」的公布消息。她感到無比憤怒。 2 月 23 日,巴奈與馬躍・比吼等原住民群集於總統府前,大聲呼喊出反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關於「私有地排除」的抗議口號;這支抗議隊伍,歷經過數次遭致警方強制驅離的暴力對待,主流媒體的刻意忽略與官方代表的「冷嘲熱諷」,終究是持續至今,已有 22 天的時間了(按:此為當日演說的時間 3 月 16 日)。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 音樂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D6L92rAAA
- 詳請參考文章:<莎瓏、馬躍/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
- 詳請參考臉書粉絲頁《內本鹿pasnanavan》
- 當日的演講名稱為「傳統領域劃設辦法˙到底在吵什麼?」,演說人為巴奈,以及與談人邱韻芳、莎瓏˙伊斯哈罕布德、Walis Neyung、 Pukihinga Lapalave,2017 年 3 月 16 日於南投暨南大學演說。
- 見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7_5FAodts&feature=share
- 見公視新聞: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61128
- 3 月 20 日總統府召開第一次「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會中蔡英文總統有針對近一個月爭議不斷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進行討論。見:<總統府首次原轉會召開,小英肯認:原民傳統領域先國家存在的事實,國家有責帶主流社會理解!>。
- 本文所謂「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思維不同於漢人;土地沒有『私有』的形式,而是由家族或部落所共有」,並非適用於所有族群;以太魯閣族土地權為例,即為私有制與共有制混合實行。見 <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 —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邱寶琳,2010)
關於作者
洪阿仙,道聽塗說之人,喜歡把口述資料轉化成無聊文章,意圖讓人類記憶產生可保存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