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老師,你們以前怎麼玩得這麼難、那麼聰明?/在部落長大的變與不變(上)

老師,你們以前怎麼玩得這麼難、那麼聰明?/在部落長大的變與不變(上)

by Contribution

  從我們在屏東的幼兒照顧現場,和「社區互助式教保服務中心」教保老師訪談的過程中,我們從她們過去的成長經驗裡,慢慢發現部落教養環境的「變」與「不變」。   35-50 歲族人的回憶:沒課後輔導,自己玩自己的啊 在 35-50 歲這群中年世代教保老師的回憶中,童年休閒時間的安排,時常不受到大人的限制,而多半是自己在部落的街道或角落上找樂趣。小時候,家中開早餐店兼雜貨店的老師,想起童年回憶時說道:

「我不知道我爸媽去哪裡了,好像常常就是我們自己顧店,然後朋友就會一起來啊,也很好玩啊,就是也沒有想說要去其他地方,因為你去那邊朋友就會來。而且可以吃到飽,要吃什麼就可以吃什麼。」

而在更年輕的老師回憶裡,雖然她自己放暑假時,會被爸爸安排時間表,但因為那時還沒有「課後輔導」,因此其他大部分的孩子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其實就是孩子們都自己玩自己的,我很多記憶就是,我們只要沒有事,就會常跟鄰居到我們後面教會的廣場,那時候還不是廣場,都是石頭跟草,就在那邊玩自己發明的一些創意遊戲,玩到大概晚上六點,知道該回家的時候就回家了,就都是這樣度過的。」

然而,到了現在,部落越來越多有經濟能力的家長,開始像一般都市裡的漢人家長一樣,選擇幫孩子安排課後時間,送孩子到坊間私立的「課後安親班」(正式名稱為「課後照顧中心」)。 雖然,部落也有自己辦理「課後照顧班」;然而,孩子不是每天都來參加。常見的情形是一週的某幾天,家長會送孩子去安親班,而把課照班當成補充性的照顧資源,與安親班相互搭配,減少照顧的支出。   在過去,水圳就是天然的遊樂場和洗衣場 當代的部落孩子,不僅在時間上越來越被大人安排跟決定,在活動的空間上,也隨著越來越多地方蓋起樓房,以及柏油路的鋪設,開始有許多砂石車經過村莊,而處處受限。教保老師們回憶起小時候,自己和同伴最常去遊玩的地方是:

「就是路上、田裡邊邊這樣子。因為以前可以自己亂倒垃圾,現在每個村莊都有一個倒垃圾的地方,然後那邊就會有很多鍋碗瓢盆那些東西,就會在那邊玩扮家家酒,如果是玩遊戲都是在哪一邊的空地上這樣子,沒有固定。」

還有老師提到小時候印象深刻的生活空間,就是俗稱「大水溝」的灌溉水圳:

「我們小時候還在水溝裡面玩,還洗衣服勒,對啊,以前不是讀半天,然後我就有印象,我們村莊的一些,像我唸國小,然後就有那個五、六年級的姊姊,禮拜六他們就會去水溝洗衣服、洗布鞋、洗制服啊。」

  然而,現在這樣的場景已不復見。隨著現代化的家電用品進入部落,家家戶戶都負擔得起基本的家電用品,也不再需要孩子到水圳洗衣服。此外,村莊中的大馬路,也成為砂石車運砂的必經之路。曾經在 90 年代,由於砂石車超載、超速屢屢造成車禍,村民因此封路表達抗議,希望地方政府能重視村民安全;雖然經過村民和縣府的協調,縣府有針對砂石車出入的時間進行管制,但呼嘯而過的砂石車,仍讓部落家長感到威脅,擔心孩子的安危,而不輕易讓孩子在大馬路上單獨走動。   「老師,你們以前怎麼玩得這麼難?」 部落的孩子除了時間被大人安排、活動空間受限外,最重要的,還有互動方式也改變了。老師提到,以前的她們:

「我們以前是聚集在一起的,我們在哪一個地方集合,我們就是一起玩啊,就不會像現在小朋友就是,都很少出來玩。而且我們以前也不會怕說,被別人帶走啊,反正就是一群人出門。」

相比於以前的孩子多半是「集體」、「面對面」的互動,老師說,現在的部落孩子則是「待在那裡然後玩手機啊,或者是去打網咖」。科技產品跟線上的虛擬世界,取代了現實生活中的活動中心或教會廣場,成為孩子頻繁互動的場域。 而對科技物的仰賴,也進一步導致部落孩子失去了「就地取材」發明遊戲的能力。有老師回憶,小時候因為田裡還看得到竹子,因此有些男生會自己作竹槍和風箏來玩,若是時序進入秋冬之際,他們就會用橘子皮、柳丁皮製作玩具,互相打鬧。 而她也提到,近幾年暑假時會在教會舉辦的夏令營活動,教孩子以前她們的童玩,例如:用牛奶罐踩高翹、作燈籠等,孩子的反應相當熱烈,但也回應她說:「老師你們好厲害,你們怎麼玩得那麼難,你們那麼聰明。」   十分弔詭的是,當代台灣都會中產階級家庭和學校興起的教育改革風潮,講求引導孩子「發揮創造力」、不再獨尊智育發展,卻反而正在早期看似「資源匱乏」的原鄉部落如火如荼發展中,得以讓孩子擁有發揮創造力,跟動手實作的機會。 (未完,本文下接:〈如果我不在,我的孩子可以到任何一家去睡覺/在部落長大的變與不變(下)〉)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相比於以前的孩子多半是「集體」、「面對面」的互動,現在的部落孩子對科技物的仰賴,也進一步導致他們失去了「就地取材」發明遊戲的能力。本圖為示意圖,非本文所指涉之對象。(Credit: E-SHINE 楊 @ CC BY-NC-ND 2.0)[/caption]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廖貽得,部落互助托育行動聯盟。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