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就這樣安然地坐著,和大夥一樣吃肉喝酒放聲聊天,在這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融合,恰如廟前香爐上繚繞的煙霧般柔和而渾元,不感一絲違和。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78"] 石梯漁港內停泊的漁船與膠筏。(攝影/陳磬揚)[/caption]
洄瀾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石梯漁港仍舊為漢人文化主導,所有捕魚的儀式、祭祀都是以漢人信仰為主,和相隔不到 5 公里的港口部落在文化上完全是兩個世界……[/epq-quote]在石梯港工作的人大致有漢人、原住民族和中國籍與東南亞籍勞工。東南亞籍勞工是近十年從事漁業的年輕人口減少後才引入的,他們只做最底層的勞力工作,每天住在漁船上,鮮少在石梯坪地區陸上活動,即使偶爾上陸了也都是和自己同鄉的漁工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原住民族的人口佔得比例並不少,除了鄰近的港口部落外,也有部分是從其他部落來到石梯港工作。此外,當地海產店老闆指出可能有將近 1/3 的漁船是漢人從年邁的族人手中購買下來,可見此地漁業發展與部落的關係之深。
但奇怪的是,石梯漁港仍舊為漢人文化主導,所有捕魚的儀式、祭祀都是以漢人信仰為主,和相隔不到 5 公里的港口部落在文化上完全是兩個世界,石梯港就如大多數西部的漁港一樣,原住民在裡頭完全噤聲。
![](https://farm8.staticflickr.com/7483/27900065374_59ea81968e_z_d.jpg)
![](https://farm9.staticflickr.com/8639/28516400275_2513f023e5_z_d.jpg)
- Pakelang:巴格浪(Pakelang)是阿美族獨特的禮俗之一。阿美族的禮俗中,每逢婚喪慶典之後所舉行的漁撈活動,表示祭典結束之意。(引自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巴格浪卅漁撈祭〉)
- 阿美族海祭(Milaedis)是為祭拜海神之相關祭典,是為感謝神救人類祖先登陸本島之恩,通常都在 5、6 月份來聚辦。其「海祭」又可稱之為「捕魚祭」,是為僅次於豐年祭之年度慶典。(引用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港口部落「封冰箱」 籲政府歸還土地!》2011/12/25。
意識報(The NTU Consciousness)是一份台大的校園刊物,每期 20 頁、一學期四至五刊、發行量 2,000 份,於台大活大、總圖、誠品、唐山書店等報點供人免費取閱。內容包括校園議題、校園政策評論、社會議題、教育議題、台大校史、人物專訪等,寒暑假則會進行田野調查發行地方特刊。稟持著批判反省的精神,懷抱著服務校園的熱忱,意識報從周遭的生活關心起,進而思考台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各種可能。
- 《台大意識報》粉絲專頁
訂閱資訊(半年五期/250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款,可以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姓名與地址寄至[email protected]
第二步:將錢匯入【台大郵局】帳號 700 0001236 0588280/戶名 國立台灣大學意識報社林月先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謝謝您!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Mata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