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把岸還給海──失去自由的石梯坪

把岸還給海──失去自由的石梯坪

by NTUcpaper

  他們就這樣安然地坐著,和大夥一樣吃肉喝酒放聲聊天,在這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彼此融合,恰如廟前香爐上繚繞的煙霧般柔和而渾元,不感一絲違和。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1078"] 石梯漁港內停泊的漁船與膠筏。(攝影/陳磬揚)[/caption]  

洄瀾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石梯漁港仍舊為漢人文化主導,所有捕魚的儀式、祭祀都是以漢人信仰為主,和相隔不到 5 公里的港口部落在文化上完全是兩個世界……[/epq-quote]在石梯港工作的人大致有漢人、原住民族和中國籍與東南亞籍勞工。東南亞籍勞工是近十年從事漁業的年輕人口減少後才引入的,他們只做最底層的勞力工作,每天住在漁船上,鮮少在石梯坪地區陸上活動,即使偶爾上陸了也都是和自己同鄉的漁工聚在一起。另一方面原住民族的人口佔得比例並不少,除了鄰近的港口部落外,也有部分是從其他部落來到石梯港工作。此外,當地海產店老闆指出可能有將近 1/3 的漁船是漢人從年邁的族人手中購買下來,可見此地漁業發展與部落的關係之深。 但奇怪的是,石梯漁港仍舊為漢人文化主導,所有捕魚的儀式、祭祀都是以漢人信仰為主,和相隔不到 5 公里的港口部落在文化上完全是兩個世界,石梯港就如大多數西部的漁港一樣,原住民在裡頭完全噤聲。   祭典.依託 在漁港裡沉默的港口部落族人,對海洋卻有著與漢人不一樣的想像。 緊靠著海岸山脈、秀姑巒溪和太平洋,港口部落被群山圍繞,面朝大海,部落裡的任何一條巷弄、任何一間房子,幾乎都可以聆聽浪聲、凝視蔚藍。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海浪一波波拍打著,潮起、消退,過去的事情就這樣被大海帶走,準備好迎接新的開始。[/epq-quote]部落和海洋的關係十分密切,大海是族人生活的一部分,提供漁獲為食物來源。類似於漢人的漁村又不盡相同,海洋對港口部落而言,並不僅僅是經濟生活上的支柱,和部落儀式、慶典也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這樣與文化連結的形象加強了情感投射,對大海這個場域除了依賴性,還有說不清、道不明,從血液和骨子裡生而俱來的親切感:海岸線是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海洋則是他們亙古的鄰人。 升火工作室的主人 Sumi 說:「很多從港口部落出去的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來到海邊,彷彿看到海,才有回家的感覺,族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跟大海連結在一起,當一個階段結束後,許多人會在海邊舉行 Pakelang(註1),海浪一波波拍打著,潮起、消退,過去的事情就這樣被大海帶走,準備好迎接新的開始。」   除了 Pakelang,港口部落對海洋最重要的祭典便是 5、6 月舉辦的海祭(註2)。 在港口部落的傳說裡,阿美族原先居住他處,因為觸犯了造物神,受到懲罰被洪水毀滅,只有一對兄妹在海神的保護下安全漂流到臺灣定居,他們倆個後來成為阿美族的祖先,為了感念海神的眷顧,便在每一年登陸的日子裡向海神祭祀,而今海祭的用意多在祈求漁獲豐富,請海神保佑捕魚人平安。 在海邊的項鍊工作室,我們巧遇了藝術家 Iyo Kacaw,他坐在手工編織的毯子上,盯著幾步之遙的大海,接受我們的訪問。他提到無論是 Pakelang 還是海祭都是族人與海互動的重要經驗,大海對他們的意義是和儀式背後的涵義層層相疊的。 「碰到海水,好的壞的就不要再想了。」Iyo Kacaw 最後笑笑地這麼說。   石梯坪.限制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原先海祭的地點是不固定的,現今政府卻特地建立了一座過去文化中根本不曾存在的、固定地點的海祭場。[/epq-quote]位於部落和漁港之間的石梯坪遊憩區以前也是港口部落的生活圈,然而在漢人文化進入東海岸後,沒有登記的土地皆收歸「國有」。作為族人舉行海祭和 Pakelang 的地點,石梯坪在政府的規劃下卻成為觀光休閒區,對觀光客開放,而族人們舉行儀式祭典的場域就這樣成了人聲喧嘩的旅遊景點,海祭舉行的地點也因此被限縮 ── 原先海祭的地點是不固定的,現今政府卻特地建立了一座過去文化中根本不曾存在的、固定地點的海祭場。儘管如此,港口部落的族人依然會在石梯坪舉行海祭。 東管處雖曾表達族人不要自行在該地舉辦儀式的意願,但有鑑於 2011 年的「封冰箱」抗爭(註3),卻也不敢真正明文禁止。然而 2014 年 10 月,東管處卻開始在石梯坪遊憩區入口處收費,收費亭成了明確區隔石梯坪與外界的界碑,部落族人覺得進出的自由備受限制,即使抗議,仍無法撤除東管處的決議。   Sumi 載著我們一行人離開石梯坪時,收費員看了一眼確認是族人後便直接放行。身為部落的族人,Sumi 不需要繳入園費,然而這道截斷部落與文化的入園柵欄卻也不會為他們主動開啟。 港口部落的海岸線生活圈已經在時間的推移中不斷被蠶食鯨吞,如今要進出曾經的家園甚至需要向外人證明自己的身分。雖然部落的領域不停地縮減,能與大海接觸的地方越來越少,然而海洋對港口部落來說是那麼不可或缺,是文化,也是身分認同的一部分。   海仍然是那片海,海岸線的景觀卻和從前大不相同,港口部落也不再是以前那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但對大海的感情,對大海的依賴,在族人的心中,卻從來不曾變過。 (本文原作者為洪于婷、林慧慈,獲《台大意識報》授權轉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附註
  1. Pakelang:巴格浪(Pakelang)是阿美族獨特的禮俗之一。阿美族的禮俗中,每逢婚喪慶典之後所舉行的漁撈活動,表示祭典結束之意。(引自台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巴格浪卅漁撈祭〉)
  2. 阿美族海祭(Milaedis)是為祭拜海神之相關祭典,是為感謝神救人類祖先登陸本島之恩,通常都在 5、6 月份來聚辦。其「海祭」又可稱之為「捕魚祭」,是為僅次於豐年祭之年度慶典。(引用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3. 公視新聞議題中心,《港口部落「封冰箱」 籲政府歸還土地!》2011/12/25。
  延伸閱讀   專欄介紹:台大意識報
意識報(The NTU Consciousness)是一份台大的校園刊物,每期 20 頁、一學期四至五刊、發行量 2,000 份,於台大活大、總圖、誠品、唐山書店等報點供人免費取閱。內容包括校園議題、校園政策評論、社會議題、教育議題、台大校史、人物專訪等,寒暑假則會進行田野調查發行地方特刊。稟持著批判反省的精神,懷抱著服務校園的熱忱,意識報從周遭的生活關心起,進而思考台大學生參與公共事務的各種可能。
 
訂閱資訊(半年五期/250元) 意識報由一群學生獨立籌款印製,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經費由學校提供,您的贊助會是我們很大的力量,訂閱這份刊物或大小額捐款,可以讓它多一點力量繼續走下去!
第一步:將您的姓名與地址寄至[email protected] 第二步:將錢匯入【台大郵局】帳號 700 0001236 0588280/戶名 國立台灣大學意識報社林月先 確認匯款到戶後,我們會以郵件方式送達,謝謝您!
[AdSense-A]

  愛原住民?想關注、參與更多部落大小事?歡迎: 追蹤:為我們 Facebook 粉絲專頁按讚、分享這篇文章 分享:將您對部落議題的想法寫下來,或分享部落活動 參與:看看我們推薦的部落好物,用行動支持部落產業  
圖片來源/Mata Taiwan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