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年前,我們奇美部落的年輕人,開始自主舉辦兒童文化營,教小朋友學習部落的童玩、歌謠、文化,並且運用年齡階級(sra)組織的力量,帶著部落的老人家和小朋友,一起到聖山 Cilangasan 去尋根、立碑,此舉也帶動了其他鄰近部落跟進探源與立碑,引起一陣風潮。
得知花蓮傳來的消息,聽聞鄉長如何對待部落,遠在臺北工作的族人哭了。他拿出已經不在的母親當年為了奇美文物館工作時被記錄的照片,想念母親,更擔心他母親當年及部落族人多年來的努力都化成灰……
本文上接〈部落就是你家 Part I: 港口部落用「雞尾酒模式」,走出屬於自己的路!(上)〉 生態導覽中,我們不斷看到阿美族朋友對於山林的了解,看到他們百年來在這裡建立的家與生活。我們看到一位戴著花邊帽的 ina(媽媽),有空就來海邊墾地種菜;卜頓說,他們的祖先當初來到海邊時,所見都是這樣貧瘠的土地,都是他們慢慢地用珊瑚石圍起來,然後從遠方帶來肥 料,才漸漸地整理出一塊塊耕地。一開始只有一小塊,但很多一小塊,慢慢地就會變成一大塊。只是國有財產局從 80 年代,就開始擅自將族人的土地撥給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原住民朋友被奪走土地,從來就不是只有幾世紀前的事。
想像一下,當你受邀拜訪一個部落,彷彿進入一個大家庭一樣: 親切的女主人,將客人迎進玄關般的遊客中心,每座牆、每道走廊、每張照片,都有它們的故事,能讓主人在部落的入口向客人娓娓道來部落從前的一切;接著客人們來到部落工坊,正如同每個家的客廳一般,各有各的特色與風格,看看每位工坊主人的得意創作,聽聽他們的創業故事;走出屋外,由族裡的「青年之父」帶大家親近山與海,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糧倉與冰箱,也彷彿看到部落族人是如何用心認識他們庭院中的一草一物,學習如何與自然永續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