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巴奈・庫穗:土地遊戲最終沒有人是局外人,只期盼島嶼天光也能照到原住民

巴奈・庫穗:土地遊戲最終沒有人是局外人,只期盼島嶼天光也能照到原住民

by Contribution

「我就這樣告別山下的家。

我實在不願輕易讓眼淚流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不會害怕。

我就這樣自己照顧自己長大, 我不想因為現實把頭低下, 我以為我並不差, 能學會虛假。

怎樣才能夠看穿面具裏的謊話? 別讓我的真心散得像沙。

如果有一天我變得更複雜, 還能不能唱出歌聲裡的那幅畫?」

── 巴奈 〈流浪記〉(註1)

  巴奈・庫穗(Panay Kusui),出身台東縣的原住民歌手,擁有卑南族(父親)與阿美族(母親)的血統。她在 2000 年發行首張個人專輯《泥娃娃》,收錄於其中的名曲 〈流浪記〉 就此問世;巴奈的這首歌曲,深刻表達出自身對於早期「漂泊」經歷的無奈,也彷彿輕輕拉起台灣原住民族最不可承受的議題帷幕 ── 離開原鄉。   2017 年 2 月 13 日,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下稱「原民會」)公布《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內容雖然明確規範會保障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但若產權屬「私有地」的則予以排除,激起了各界原住民族代表的憤怒聲浪。 按照原民會於 2002 至 2007 年之間所完成的「傳統領域調查成果」,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共佔有 180 萬公頃的廣闊面積;但若依據此一新法的內容,原住民族所能取得保障的「領域」範圍僅有 80 萬公頃,其中將有 100 萬公頃的「私有地」被排除,其中包括了台糖、政府 BOT 資本下的進駐財團等所有勢力,都將豁免於此一新法的包庇之下(註2)。   巴奈,已經 48 歲了。今(2017)年 2 月 14 日的「新法」公布之日,她剛離開中央山脈的背脊,偕同布農族丈夫那布,結束了每年冬天定期歸返的「內本鹿」 (註3)行動。她背著 40 公斤重的裝備上山,與夫婿一同重訪霍松安家族的祖居地;14 日下山,她接收到了此一「新法」的公布消息。她感到無比憤怒。 2 月 23 日,巴奈與馬躍・比吼等原住民群集於總統府前,大聲呼喊出反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關於「私有地排除」的抗議口號;這支抗議隊伍,歷經過數次遭致警方強制驅離的暴力對待,主流媒體的刻意忽略與官方代表的「冷嘲熱諷」,終究是持續至今,已有 22 天的時間了(按:此為當日演說的時間 3 月 16 日)。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巴奈與丈夫那布長期關注原住民族運動,以音樂為族群發聲。(Credit: 楊忠銘 / CC BY-ND 2.0)[/caption]   一場抵抗國家機器的音樂行動 初見到此次演講(註4)的講者巴奈,是在晚間 6 點 27 左右;當晚的演說是 6 點半開始。這學期她受聘於暨大原專班,開設了選修課程「流行音樂創作」;可能是剛下課的關係,不少學生進場的時間都頗為一致。 巴奈身材魁武,以 178 公分的傲人身高現身,然後在原專班主任邱韻芳老師的簇擁下步入會場;她身著魯凱族的傳統服飾,眼神拘謹地環顧著場內狀況,吩咐活動人員播放了幾首關於自己歌曲改編的網路影片作開場;第一首歌,影片名稱叫《【一起陪原住民族劃出回家的路】巴奈〈流浪記〉 ── 凱道第 22 天 》(註5),內容透過了各種的「剪接」效果,呈現了蔡政府上台以來對於「原住民族」議題的顢頇與刻意操弄。 巴奈原本寄望著蔡英文,期盼這位充滿理想口號的新元首,將為原住民族帶來「轉型正義」的可能,最終卻迎向了「幻滅」的結果:去年 5 月 20 日,她在蔡英文的總統就職典禮高唱 〈黃昏的故鄉〉、〈大武山美麗的媽媽〉,並在台上與蔡英文等人合唱了 〈美麗島〉 一曲,親自祝福著這位「新總統」的誕生時刻;但到了同年 8 月 1 日,政府舉辦「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的設置活動,巴奈現身於總統府外圍作抗議,在警力的阻擋下大聲喧罵,質指控此次的「轉型正義」活動猶如騙局,迫使會後蔡英文走出總統府、前往抗議陣地親自安撫巴奈,並說了「你隨時要來你就來啊,不用在這裡等 」(註6)此一名言。 很詭異的是,自今年 2 月 23 日以來的凱道抗爭,無論巴奈再怎麼聯繫蔡英文,就是沒有得到任何的回覆(編按1)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巴奈原本寄望新元首將為原住民族帶來「轉型正義」的可能,並曾在台上與蔡英文等人合唱了 〈美麗島〉 一曲。(Credit: 總統府/CC BY 2.0)[/caption]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土地不是我們可以「買賣」的,因為祂太龐大了。[/epq-quote]晚間 7 點,演說主講人巴奈、另外四位的與談人一同坐上演講台,演說正式開始。 巴奈神情嚴肅,半小時多的單獨演說中,看不見任何一絲笑容;她先談了自己參與布農族夫婿那布的「內本鹿」行動過程、14 日下山時聽聞到「新法」公布後的震怒、關於該法「排除私有地」的荒謬本質,以及如何去解構「貨幣」法則對於土地本質的破壞與扭曲……。 「土地不是我們可以『買賣』的,因為祂太龐大了。」 巴奈活躍於各種社運場合,從「反核運動」直到「三一八學運」,都可以看見她彈吉他高歌的助陣身影;但關於這一次的「抗爭」,幾乎是面臨「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機。在《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的內文默許下,高達 100 萬公頃的「私有地」將獲得法律保障,確保了財團勢力對山林及海岸「鯨吞蠶食」的野心目標。巴奈失望於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的粗暴政策,將他歸類於「利益結構」底下的一份子,悖離了 30 年前「原住民族運動」的理念初衷。 當人人都急於把「土地」兌換為「貨幣」的價值物,人類的貪婪性格驅使著「山林/海岸開發」的擴張可能,不斷又不斷衍生而出的商業價值,頓時引誘了國內「利益結構」集團的渴求目光,在複雜的「政府 ─ 資本勢力」間的裙帶關係下,得出「100 萬公頃的私有地,不得劃歸『傳統領域』」此一結果。 「為什麼,這個國家可以這樣﹖」 巴奈無奈的嘆息著。全場無語。   解析「傳統領域」的前世今生 擔任本次講座與談人的莎瓏老師,則透過展現日治時期的台灣地圖,帶領場內聽眾瞭解原住民族的領域大要: 按照 20 世紀初的地圖內容,日本人所認定的「蕃界」甚為廣大,涵括了現今台灣人所知道的「五大山脈」與花東縱谷;但隨著日後日本政府的強勢征伐,原住民族逐漸喪失了原有的領域控制權,並在各種「集團移駐」的政策下被迫離開祖居地,讓殖民政府得以大範圍劃設開發用的伐木林場、蔗糖栽植地等用途領域。這些於殖民政策下強迫變更的土地,紛紛在戰後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化作林務局、台糖公司等機構單位的轄下掌控。 面對公權力「強勢介入」所導致的土地轉換,對於原住民理所當然是「不公平」的時代冤案。 隨著 90 年代以來流行的「私有化」風潮影響,土地相關的在地開發案,更開始有了大量的私人財團介入,產生出舉凡「土地計畫承租」、「地方政府招商進駐」乃至「BOT 開發」等諸多的口號形式,四處流動的資本勢力加速了「山林/海岸開發」下的環境威脅,也加劇原住民「傳統領域」的碎裂化危機,原本可供部落族人任意漁獵、耕作的山野或海岸線,紛紛立起了掛有「私人土地」標示的人工圍籬,再再阻斷了原族民族「返回原鄉」的傳統企望。 最重要的是,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思維不同於漢人;土地沒有「私有」的形式,而是由家族或部落所共有(編按2)。所以如果總計 180 萬公頃的「傳統領域」劃設完成後,並不會強行收刮現屬「私有地」的產權土地,而是擁有「知情同意權」,能決定政府機關或財團的大型開發與否,讓部落土地由族人的內部討論來決議,也間接保護原有的環境資源,造就「青年返鄉」與「傳統延續」的理想可能。   揭露「土地暴利」的可怖後果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土地,可以說是原住民族的「國家」。土地不能成為「利益」,因為祂承載了「文化的氣息」。[/epq-quote]「各位同學,剛才巴奈在台上說『土地是利益』……;我直接說,土地不只是利益、而是『暴利』!」 時間已過晚間 8 點,現場開始開放聽眾發問。一位自稱為「劉爸」的男子起身,拿起麥克風,不諱言地說出自己從事「房地產」行業,看透了現在各種「炒地」風潮的誇張現象。 他是出身仁愛鄉新生村眉原部落(Qalang mb’ala)的泰雅族人,曾在台中市以 33 萬的土地購價,換得日後「破千萬」的飆漲行情;如果只單單數坪的土地狀況來看,在「傳統領域」中被原委會刻意排除的那「100 萬公頃私有地」,其內部的土地利益又會是多麼可怕?財團可能輕易罷手嗎?政府的立場不會搖擺嗎?── 他甚至直指,目前全南投縣最貴的地,就在日月潭的伊達邵部落(Ita Thaw);已有中國財團以大批的坪數交易聚集土地規模,一但範圍整合完成即向南投縣府申請變更為「商業用地」,用來建蓋新的觀光飯店,當地邵族的處境,恐怕將更為艱難。   原住民族,最重要的即是「土地」。沒有了土地,傳統技藝會消失;沒有了土地,祖先信仰會消失;沒有了土地,母語會消失;沒有了土地,族群認同會消失。 土地,可以說是原住民族的「國家」。土地不能成為「利益」,因為祂承載了「文化的氣息」;有了土地,就有原住民復興傳統的可能、拾回母語與認同的可能。   劉爸沉痛地表示,自己的兒子已經不諳母語,面對下一代的「失語」狀況,如果連「土地」這項最基本的生存空間都被剝奪,以後的原生族群遲早會走向滅亡。 「沒有人是『局外人』!」 聽完劉爸的沉重發言,演說人巴奈馬上拿起麥克風給予「打氣」,激起全場聽眾的一片掌聲;巴奈眼角泛著淚光,似乎從劉爸發言中聽到了無比焦慮的未來隱憂。   期盼「新原運」的誕生 在劉爸之後,也陸續有來自仁愛鄉、信義鄉的原住民代表發言;南投縣的原住民族分布,以仁愛鄉、信義鄉和魚池鄉三地為主,近期都遭受了財團開發的嚴重威脅,如何迫使政府停止「新法」所要求的私有地排除爭議,都將大大影響著日後南投原住民的生計產業與居住環境。 自 1999 年擔任暨大歷史系兼任講師至今的黃美英老師,則在發言中深刻表達自己對於原住民族運動的感觸。70 年代,自己跟隨著同為台大學生的歌手胡德夫參與「民歌運動」,開始接觸到了各式各樣的原住民議題,並在 1984 年任職中研院研究助理期間,對當時「都市原住民」議題進行調查,並協助當時台北市對於原住民的安置計畫,深刻訪查過「溪洲部落」的居民狀況。 921 過後,黃美英駐居埔里大湳里、協助當地平埔原住民噶哈巫族作災後重建,儘管現今當地的原住民認同已逐漸熱絡,但也同樣面臨「土地流失」的原鄉境況,許多居民後裔因為經濟因素流落於都會地區,部落從此失去過往的人口活性。 黃美英深刻指出,對於現在原住民的教育水平,普遍升高的狀況感到樂觀;但另一方面,擁有高學歷的原住民人士,往往也多會選擇公務員、政治人物等方向作發展,被「體制收編」的可能性大幅升高,從而加深了她對於原鄉發展的隱憂 ── 畢竟,現今已經出現了一位名叫「夷將˙拔路兒」的原委會主委,30 年前,他是在抗議宣傳車上振臂高呼的指揮先鋒,展開台灣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的重要先河;30 年後,他親手主持公布了《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為財團的開發利益開了道方便後門,背叛了當年抗爭運動下的理念初衷。 儘管面對著「新法」公布下的爭議危機,黃美英仍是樂觀地表示,看見這次的運動有這麼多青年踴躍參與,或許將能成為新一代原住民族運動的發展起點!並期盼抗爭行動被更多大眾所關注,原住民族更加團結的克服此次難關。   這場抗爭,該「沒有人是局外人」 「我們也不知道會在凱道待多久,因為牽涉這麼龐大的『暴利』,他們顯然不會這麼輕易把它(指《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退回去……。」 時間將近 9 點,演說進入尾聲。巴奈神情無奈地皺眉,直說政府如果沒有履行其團隊所要求的政策訴求,將會「無限期」延續凱道上的抗爭行動,直到政府作出「回應」。 「這個事情很困難,它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除非,我們能說服「大部分」的人、主流社會的更多更多的人……,要靠更多更多非原住民的人物,客家人啦、閩南人啦、外省人啦,更多更多人才有可能成功。」 除了原住民內部的團結外,巴奈也期盼這次的抗爭行動串聯其他族群,擴大整體的反抗戰線,讓「沒有人是『局外人』!」這句話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連結國內所有族群的串聯精神,才有可能迫使蔡政府在「排除私有地」的爭議上作出讓步。   「期望轉型正義,能真正地照到原住民。「島嶼天光」嘛~天光阿,也可以照到原住民!」 結尾,巴奈幽默地以「滅火器」樂團的歌曲《島嶼天光》作喻。近三年前,這首代表著「太陽花學運」的搖滾樂曲,振奮著抗爭份子的決心、成功擋下了充滿爭議的「服貿」立法條款。現今所面對《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中的「私有地排除」爭議,能否再透過猶如當初「三一八」的革命力量,抵擋起國家機器的蠻橫暴力呢?巴奈沒有透露太多,只是面露期待的神色,迎接明日凱道上的抗爭活動。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除了原住民內部的團結外,巴奈也期盼這次的抗爭行動串聯其他族群,擴大整體的反抗戰線,讓「沒有人是『局外人』!」這句話不只是口號。(Credit: 安比小姐 / CC BY-ND 2.0)[/caption]   附註
  1. 音樂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RD6L92rAAA
  2. 詳請參考文章:<莎瓏、馬躍/劃一條「回家的路」──了解原住民傳統領域的16題問答>
  3. 詳請參考臉書粉絲頁《內本鹿pasnanavan
  4. 當日的演講名稱為「傳統領域劃設辦法˙到底在吵什麼?」,演說人為巴奈,以及與談人邱韻芳、莎瓏˙伊斯哈罕布德、Walis Neyung、 Pukihinga Lapalave,2017 年 3 月 16 日於南投暨南大學演說。
  5. 見影片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G7_5FAodts&feature=share
  6. 見公視新聞:http://www.civilmedia.tw/archives/61128
  編按
  1. 3 月 20 日總統府召開第一次「總統府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會中蔡英文總統有針對近一個月爭議不斷的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劃設進行討論。見:<總統府首次原轉會召開,小英肯認:原民傳統領域先國家存在的事實,國家有責帶主流社會理解!>。
  2. 本文所謂「原住民對待土地的思維不同於漢人;土地沒有『私有』的形式,而是由家族或部落所共有」,並非適用於所有族群;以太魯閣族土地權為例,即為私有制與共有制混合實行。見 <原住民族土地權之探討 —以花蓮太魯閣族為例>(邱寶琳,2010)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洪阿仙,道聽塗說之人,喜歡把口述資料轉化成無聊文章,意圖讓人類記憶產生可保存的價值。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