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吳叡人:被小英政府錯估的原民土地爭議,恐引發「期待增加的革命」

吳叡人:被小英政府錯估的原民土地爭議,恐引發「期待增加的革命」

by MataTaiwan_author

(編按1)首先為他的晚到,感到抱歉,但也對實踐與參與原住民傳統領域運動的前輩及原運人士感到敬佩,表示「很久沒能看到這樣的精神力量,可說是解嚴 30 週年來,提醒著我們理想主義的一些信念與價值」。並由衷感謝公民社會的進步改革進程下,原住民一直堅持自身原則價值的精神力量。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民進黨可說是背負很大的社會期待,才出現的改革政權,甚至能組成多數政府的改革政權,為何會陷入左右夾殺的政治困境?[/epq-quote]吳叡人從轉型正義角度談傳統領域與民進黨政權,認為傳統領域議題 —— 包括白浪(編按2)與原住民族的是非曲直 —— 已講得非常清楚。原則上的論證與實際上的運作,某些專家學者已說得非常清楚,比如蔡志偉教授、吳豪人教授。又加上自身的專長為政治學、台灣史,研究範圍又限於日治時期的台灣,因此不再多說傳統領域的法理爭議,但希望可以透過自身在轉型正義的研究取徑上,以不同面向的角度去探究傳統領域、轉型正義、民進黨政權之間的複雜圖像。 從民進黨作為進步改革政權的起點談起,為何作為一個進步改革的政權,會被左右夾殺?這個問題與傳統領域有直接密切的關係,因此從這個角度切入。   民進黨可說是背負很大的社會期待,才出現的改革政權,甚至能組成多數政府的改革政權,為何會陷入左右夾殺的政治困境?   民進黨的復甦,是乘著公民運動的力量 [caption id="" align="alignright" width="300"] 2008 年野草莓運動。(Credit: okborn / CC BY-SA 4.0)[/caption] 從阿扁時代開始,民進黨的正當性開始受到一些損害,尤其到 2008 年國民黨在立法院取得超過 3/4 的席次,民進黨的正當性可說是幾乎瓦解。民進黨正當性的瓦解意味著公民社會對於他的信任瓦解了,並且喪失了作為一個在野黨可以制衡與監督執政黨的能力,使得台灣陷入國民黨一黨獨大甚至獨霸的狀況。 雖然台灣陷入國民黨獨霸的狀況,但公民運動的力量出現了,生澀的年輕人參與公民運動,比如樂生、野草莓等。從那時開始,可以說是感謝馬英九,在他統治下的台灣,讓大家沒有失去目標,反而提供一個共同目的,讓公民社會的力量得以凝聚。 此外,公民運動的力量也可以解釋在國民黨一黨獨霸、民進黨跌入谷底的局面下,為何馬英九無法為所欲為 —— 因為國民黨的政策被公民運動一個一個檔下,比如美牛爭議、國光石化議題、反對博奕等運動。 公民運動實質上取代了民進黨的制衡力量。也因此,民進黨可以說是乘著這股公民運動的力量得以復甦。   為何如此結論?可以從民進黨的體質來看,由於民主進步黨內部具有價值對立的問題,一派是左一派是右,粗略二分進步與保守的兩條路線。因此在蔡英文進入民進黨之前,民進黨的體質一直維持著上述兩種價值對立的矛盾與緊張關係之中。直到蔡英文進入民進黨內部的核心,小英以一個科技官僚,看起來「乾淨」又具有高等學歷的政治新秀,可說是形象不錯,可以 hold 住整個民進黨。 然後,僅有一個乾淨的政治新秀的民進黨,當然還需要很大的力量重新復甦 —— 這力量不是來自於政治圈,而是公民社會,也就是從 2008 到 2016 這 8 年之間的公民社會運動所累積起來的巨大動能。 所以現在的小英政權就是乘著進步的公民力量而興起的政權。   為何蔡英文得以乘著這股力量?因為她必須對公民社會做出一些政治承諾。   小英的政治承諾如何引發「期待增加的革命」 公民社會不是政黨,無法直接轉化為選票,無法做到一定程度的政治經營。因此為了取得公民社會的支持,小英必須以許多「進步價值」的政治承諾來換取公民社會的支持。因而,小英所在的民進黨最終成為公民運動的政治代表,並不是唯一的。另一個例子是台北市長柯文哲,可謂竊取公民力量的政治人物。 也因此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為何公民運動需要政治代表?理由在於公民社會的價值需要在政治場域裡面被實踐、競逐。因為這些價值需要在立法院裡面形成法案,故會需要政治部門的代表,這是必然的過程。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真正的革命會發生在好轉的時機,「因為有希望改變,你才會革命」。[/epq-quote]也因此,我們可以替原住民族傳統領域運動的出現提出一種解釋,小英做了太多承諾,太多沒做到的承諾,令原住民不滿意,而小英本人及他的政治團隊也不回應,因此使得原住民感到背叛,對原住民自主性的背叛 —— 如果我用一個更複雜的邏輯去分析,或以政治學、社會科學的角度去分析的話,為何會爆發革命?也就是「期待增加的革命」。 何謂「期待增加」? 許多人認為革命爆發的時機在於受到壓迫最嚴重的時候 —— 其實剛好相反,而是在情況開始好轉的時候,革命才會爆發,因為你會覺得改變現況是有可能的、可被實踐的,因而你才會行動。 在一個壓迫程度嚴重的地方,你沒有機會行動,甚至害怕行動所要犧牲的代價,可以以中國劉曉波的例子思考。因此真正的革命會發生在好轉的時機,「因為有希望改變,你才會革命」。   台灣社會期待改革的發生,因而會有公民社會的支持力量,使得小英在總統大選獲得漂亮的壓倒性勝利。因而台灣對改革的期待會更加升高,勝選的改革派政權帶來改革的希望,但要是新政權無法實現改革的承諾,憤怒與失望就會累績。 最終在最壞的情況下,公民社會將會與新政權決裂 —— 從盟友到反對者,甚至是敵人,因此與公民社會的盟友關係會瓦解,出現了正當性危機。 雖然目前的情況不是在決裂,但可以發現這是一個徵兆,其背後的邏輯可以發現各個公民運動團體的不滿與失望會相互堆疊,最終會發展成革命。   土地是原民轉型正義的核心,也是被蔡政府低估的政治議題 民進黨是一個改革政權,小英是有心要改革,才會不停地跟反動派對抗,所以不能否認小英的貢獻。而為何現在民進黨會落得如此田地?可以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作為一個討論契機。 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與白浪轉型正義問題一樣,可以從物質分配角度來看,或許可以從更根本的問題來切入 —— 小英作為一個國家領導者以及與民進黨作為一個政治團隊,到底真正是不是相信承諾過的進步價值?他們相信的深度、強度是到多少?還是他們對於問題的認識不夠,簡化了這個問題?   基本價值與小英信念的問題,就是貫徹信念的深度多強不確定,團隊的某些人也與他的信念衝突。再者,領導者對於議題改革的認識有多少?低估乃至於錯估議題的性質與難度,因而他們做出難以實現的諾言,沒有那個能力與覺悟去做到那個地步。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也正因為轉型正義涉及大是大非的價值選擇,因此政權的核心價值與正當性的問題,就不應該太考慮選票多寡的問題。[/epq-quote]從轉型正義的議題基礎來看,涉及了基本正義,它無法被討價還價。此基本正義涵蓋原住民族主權與認同的問題,而原住民族的認同核心在於土地,「原則上」你必須全有或全無,承認或不承認。目前政府沒有意識到傳統領域議題與其他一般的公共性政策性質不一樣,在原則上接受或不接受必須講清楚,核心在於傳統領域就是原住民的自主權與文化認同,它無法像一般公共政策可以加減乘除或討價還價。 也正因為轉型正義涉及大是大非的價值選擇,因此政權的核心價值與正當性的問題,就不應該太考慮選票多寡的問題。 雖然多數的一般政治人物會處理眼前的利益,也就是下次選舉的成敗,但是原住民族轉型正義是道德與政治問題,具有高度象徵性的意涵。並且從轉型正義的歷史結構來看,不只涉及戰後,也涉及先前外來政權的墾殖歷史。因此原住民族的轉型正義可以說是台灣轉型正義的起點,至於對原住民族去區分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僅是學術概念運用的差別而已。 此外,原住民族受到外來政權的壓迫是持續的,並且理解到原住民族轉型正義並不會只出現在個案,是一個整體結構性問題,而「土地」便是原住民族轉型正義的核心基礎。   小英第二個錯誤:將原民主權視為普通公共政策問題 原住民族轉型正義另外一個難度在於,國家必須先承認原住民族主權,比如紐、澳、加等國便是如此。因此原住民族主權承認之後,原住民族與白浪的關係如何協商?正常情況下,會用條約來訂立原住民族與白浪的權利關係,但是政治上有其高難度,尤其在台灣的脈絡下更是如此,還會面臨中國勢力的問題。 此外,如果從原住民族主權的角度出發,台灣社會的認知與理解非常低,一般的台灣公民無法理解何謂「原住民族主權」,國家必須積極教育,讓台灣公民去理解這個概念,也因而在既定的政治框架底下,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而蔡英文卻把重要的價值問題,也就是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所體現的原住民族主權精神,視為普通的公共政策問題,是最大的錯誤認知。   讓台灣民主與世界接軌,端看執政黨一念之間 政治人物如何形成一種政治意志,個案會不一樣。比如小英推年改、推前瞻,他的政治意識非常強烈,但對其他的議題,小英的政治意識不如前者強烈,因此無法形成強烈的動力。又加上小英的領導風格過於消極,是審議式民主的代表人物,通常審議比較適合區域範圍小的地方性公共議題,不適合大範圍的公共性議題。 再者,政治領袖與群眾的關係是什麼?雖然政治領導人需要經常追隨人民的意志,但也必須排除世俗的觀念,偶爾需要站在人民的前面。至於其他部分,關於政治判斷、謀略、文官素質、官僚系統也與傳統領域的爭議有關,但不多說。   [epq-quote align=”align-right”]公民社會不可能被收編,政治圈有政治圈的邏輯,社運圈有社運圈的邏輯。因此小英必須確立好自身的路線及信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epq-quote]整體而言,民進黨在原住民族議題展現了價值不堅定、認識欠缺、政治意識不堅定等問題。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台灣公民社會的力量不夠,無法讓進步改革政權實現政治承諾。 但我認為現在的觀察,民進黨在傳統領域議題上,應該去完整地實現他的承諾。此外,如果將原住民族主權的價值往前跨進一步,形成一種政治宣示,在亞洲成為黑暗大陸的同時,台灣的自由民主、婚姻平權、原住民族主權等價值,可以打開台灣與世界接軌的道路。   最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進黨始終以進步價值作為訴求,正當性來源在於這裡,他們堅持的韌性也在於這裡。然後,公民社會不可能被收編,政治圈有政治圈的邏輯,社運圈有社運圈的邏輯。因此小英必須確立好自身的路線及信念。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方面送給原住民族,堅信原住民的動能足以撼動體制;另一方面,也送給改革政權,要是沒處理好與公民運動的關係,與堅定自身的政治意識與確立基本信念,「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本文原標題為〈吳叡人:期待增加的革命與民進黨政權的正當性危機〉,由林承慶整理自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吳叡人博士於「原轉小教室」之分享。非經同意,不得轉載。) [caption id="" align="aligncenter" width="640"] 吳叡人認為若蔡政府能讓原住民族主權跨前一步,將能使台灣民主與世界接軌。(Credit: Yu-Hao Lee / CC BY-NC 2.0)[/caption]   編按

  1. 吳叡人:台灣政治學、社會學家,芝加哥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為研究西方政治哲學、亞洲民族主義、台灣和日本近現代政治史,目前為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現任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
  2. 白浪:Payrang 之音譯,為阿美、排灣等原住民族語稱閩南人之用語,但常被概括指所有漢人。
  延伸閱讀   關於作者 林承慶,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系學生,思考著種族/族群、性別、階級等社會屬性,如何相互交織並且形塑與共構社會的體制與結構。而遺憾的是,這些思考,依舊在許多部分缺席,當然「法律」也不例外。  ]]>

或許你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