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來自魯凱族的 Moagaii(柯梅英)、卑南族的 Senayan(賴秀珍)、排灣族的 Ivi(卓秋琴),因著不同的理由加入了「原舞者」,這三個女子,在「原舞者」相識、相知、相惜,即使最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就像祖靈的託負一般,他們與生俱來的動人嗓音,牽引者三人逐步走上原住民族古謠及文化的保存及推廣之路。
排灣
-
-
在台灣原住民各族中,排灣族和魯凱族以具有絢麗的物資文化著稱。在刺繡、珠繡、木雕、服飾、家屋、用具上,表現出豐富的視覺美感。這些高度發展的藝術文物,和這兩個族的貴族階級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華麗的物件,雖然不是全部,但大多數屬於貴族的特權,只有貴族可以使用,因此也成為階級地位的象徵。
-
士文溪以南的排灣族,19 世紀末的建築形式已與北部排灣族石板屋類型有所差異,而呈現各自的地域性建築型態樣貌。主要有「內文式」與「牡丹式」兩種類型,這兩個區域聚落內建築群的配置較為鬆散,形成類似散村的聚落型態,與北部排灣族石板屋聚落集村型態的空間景觀有明顯的差異。
-
遙遠的過去沒有捷運跟商圈,原住民遷徙時都怎麼選擇該住哪呢?根據王人英(1967)所著《臺灣高山族的人口變遷》調查,臺灣原住民族主要因為天然災害、土地耕作面積不足、交通不便這三個因素而遷移,而針對這三個因素,各族在選擇居住地時也有不同的權重。
-
快速時尚當道的年代,有一群部落婦女,卻甘願追溯傳統,要「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用部落最溫柔的書寫方式,接續文化的根源。《部落書寫體-針路》就記載著他們的努力,計畫召集人林秀慧也是卡塔文化工作室的執行長,長期推動部落工藝文化的傳承。
-
在大家坐回餐桌等待享用無菜單料理時,他拋出一個問題:「在古代人類已知用火的時候,是怎麼烹煮食物的?」
「水煮!」、「用烤的!」、「用蒸的嗎?」幾個人給出答案,魏兆廷接著說,「對,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吃的東西主要都是用烤的、水煮或只用鹽調味,可以吃到食材最原本的味道,也是現在流行的『裸食風』。」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