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極少數的學者,臺灣人對於大豹社的理解,可以說近乎空白 ⎯ 即使其發生的地理位置是如此接近「首善之都」的臺北。我認為這仍是一個空白之域,從歷史地圖的演進,也可看得出來。
culture
-
-
就在去年(2017)底,原住民族委員會委託東華大學執行「國立原住民族大學設立可行性評估」研究案,盼在未來於台灣設立首間的國立原住民大學。此消息一出,立刻引起教育界及原住民族人的高度關切與討論。
-
快速時尚當道的年代,有一群部落婦女,卻甘願追溯傳統,要「以針代筆,以線代墨」,用部落最溫柔的書寫方式,接續文化的根源。《部落書寫體-針路》就記載著他們的努力,計畫召集人林秀慧也是卡塔文化工作室的執行長,長期推動部落工藝文化的傳承。
-
在大家坐回餐桌等待享用無菜單料理時,他拋出一個問題:「在古代人類已知用火的時候,是怎麼烹煮食物的?」
「水煮!」、「用烤的!」、「用蒸的嗎?」幾個人給出答案,魏兆廷接著說,「對,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吃的東西主要都是用烤的、水煮或只用鹽調味,可以吃到食材最原本的味道,也是現在流行的『裸食風』。」
-
德文部落(Tjukuvulj)是屏東縣三地門鄉海拔最高(編按1),且少數沒有遷村過的部落,位於海拔 800 至 1200 公尺,氣候與土壤條件適合種植咖啡,早在日治時期就有日本人在此大量種植阿拉比卡品種的咖啡樹,許多百年老樹保留至今,如今德文部落翻轉殖民剝削的困境,透過莊園、合作社等形式將咖啡直接銷售到顧客手中,也是發展部落旅遊的重要資源。
-
離開展覽前,我順帶問 Djubelang(詹陳嘉蔚)能否請她授權提供這些影像,作為文章的配圖,Djubelang 想了想,告訴我說她會更希望大家直接觀看、現場拍照,去感受自己和影像裡的人物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