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的發生,就時期來說,其實是十分地「諷刺」。 事件發生於 1930 年(昭和 5 年)10 月 27 日,前一天正好是「臺灣文化 300 年祭」活動的開幕日,活動為期 10 日,並在臺南開辦。當年正好是荷蘭統治臺灣距今 300…
作者
Mata 精選書摘
Mata 精選書摘
《Mata.Taiwan》精選書摘,用不同的眼睛看更寬闊的世界。
-
-
有證據顯示,臺灣原住民與日本內地南方島嶼的居民有著血緣關係。久居福爾摩沙的日本人也坦承,他們無法光從外表區別獵頭族和他們自己的同胞。在西方人看來,山民的長相幾乎就是日本人,除了眼神更流轉一些、稍大一點,有著世界上真正蠻族特有的那種未馴化動物的野性⋯⋯ 這樣的想法很引人入勝,也會讓「日本人的負擔」更加正當 ── 他們只是要找回失散的兄弟。
-
當中國人仍佔有福爾摩沙時──那是一段人人都認為治理極為不當的時期 ── 一位地方行政官似乎有些先進的想法,他構思出一個計畫:先教育那些已被征服的部落中的少年,再把他們送回部落,成為啟發族人的使者。然而,他擬定計畫時並未考量學生們的意願,因而產生了像金崧這樣的案例。他曾是那些受教的少年之一,但他在愛上文明的便利後,卻拒絕回到未開化的部落。
-
除了極少數的學者,臺灣人對於大豹社的理解,可以說近乎空白 ⎯ 即使其發生的地理位置是如此接近「首善之都」的臺北。我認為這仍是一個空白之域,從歷史地圖的演進,也可看得出來。
-
編按:本文摘自《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 離開福爾摩沙之前,我特別想看看原住民在自己部落裡生活的情形。承蒙外事課官員好意安排,我們得以造訪總督府經營的「歸順」蕃地前哨據點 —— 角板山。(註1)
-
豐濱村舊名「貓公」,地處豐濱鄉之中心,亦為豐濱鄉行政中心,東濱太平洋,西傍海岸山脈與光復鄉為鄰,南有港口村,北鄰噶瑪蘭族的新社部落。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