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事件的發生,就時期來說,其實是十分地「諷刺」。 事件發生於 1930 年(昭和 5 年)10 月 27 日,前一天正好是「臺灣文化 300 年祭」活動的開幕日,活動為期 10 日,並在臺南開辦。當年正好是荷蘭統治臺灣距今 300…
賽德克
-
-
「就是因為沒人做,我才要去試啊!我一路被笑到外縣市的茶廠,他們説有機耕種不賺錢啦!」 31 歲的 Awi Sapu(王嘉勲)年輕熱血,憂心台灣食安問題嚴重,因為自家茶園出租他人種植,施灑太多農藥導致土壤遭到嚴重污染,茶樹幾乎枯死殆盡。Awi Sapu 說服父親收回茶園後,父子進行有機耕種,將健康茶葉售往信賴的廠商,雖然初期有機農收不佳,卻也過得心安理得。
-
在台灣社會中,原住民始終都是豐富這座島嶼的經典,而我們的面貌也始終是大家所尋找的,可是在我們最痛、最無力的時候,我們的聲音始終是被壓抑的,被踩在這個社會的最底層,在這個充滿假性包容的台灣社會。
-
對於在台灣推廣有機種植面臨困難的局面,政府該怎麼做才能擴展有機種植,免去民眾長年對食安的憂慮?瓦歷斯指出,農人不是拼命耕作後才去找消費者,而是耕作前就已尋好消費者預購,這是分擔風險。
國外推 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就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生的消費模式。10 人耕作的小農園,可能是 2、300 位消費者的菜園,提供消費者要的糧食農人,也是消費者支持的。
-
「1930 霧社事件,1931 KANO代表台灣到甲子園打進決賽。
霧社事件這麼大條,死了這麼多原住民,當時的平地人心情是什麼呢?
有沒有當時台灣民間是什麼氣氛的八卦?」
-
2013 年寒風刺骨的 11 月天,筆者與學長姐一同前往南投仁愛鄉中高海拔山區採集,一路上各種不順、意外連連,例如才剛出門筆者就把採集用具忘在搭車處的椅子上(等發現的時候人已經在海拔 2100 公尺的地方了……)以及臨時無法在預訂地點進行燈光誘集的窘境等等諸如此類。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