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之所以會認識幸君姊,是因為一堂名為族群關係的課,老師請了幾位有在原住民部落生活經驗的講師來分享體驗。幸君姊是第一個上台分享的講師,她的個子不高,皮膚白皙,戴著一副黑框眼鏡,走上講台時臉上還掛著有點靦腆的笑容,但是當她開口時,卻是充滿自信地侃侃而談。
「超緊張的!」 「第一次辦,希望可以順利!」 噢,原來是台東排灣族南興部落(Rujagas,魯加卡斯)即將在下週 8/21 舉行他們的小米收穫祭…… 可是呢,今年他們的「小米收穫祭」,卻跟往年不同: 「以前那都是公部門辦的,舞都亂跳,歌都亂唱,不是我們部落的。」 「老人家都很興奮,晚上和我們一口氣講了好幾個小時,」「他們說,以前祭典最少有三天,還沒開始前,男生就要上山去打獵…… 祭典當晚,還有成年禮,那時候我們很團結,還有青年會咧!」 是的,這次族人想舉辦的,是他們老人家 70 年前的兒時記憶裡,曾經在舊部落所看過的真正小米收穫祭! 因為想尋根,找回屬於族人的真正祭典,部落的朋友正緊鑼密鼓地準備這次的祭典。「這次辦得很急,是因為我們要趁老人家還沒走的時候,把祭典的儀式保留下來,走過一次。」「之後我們會再去詢問其他舊部落的族人,把祭典辦得更精緻,更到位!」族裡的大姐緊張又興奮地說。
中斷 70 年的魯加卡斯小米收穫祭將再重現 ── 朋友們,歡迎回家!(活動詳情)
(為了這次祭典的復振,《Mata‧Taiwan》將和中華民國魯加卡斯教育文化關懷協會一同舉辦一次工作假期,邀請外族人一同來準備、一同來參與這次的祭典…… 活動辦法將於今日公佈,請先把 8/20 ~ 8/23 的假請好吧!)
更多的部落或原民相關活動,請見下列「未來最新重要活動」!
經過兩年與大漢溪河岸部落合作之整合型研究,台師大明日將於大溪鎮撒屋瓦知部落舉辦「河岸部落:大漢溪流域原住民族部落及其社會發展」研究成果小型部落發表會,邀請好友們一起參與!!
現在為過去記錄了部落遷移的歷史與發展,在河岸重建、仿原鄉部落的撒烏瓦知部落(Sa’owac niyaro’)離開原鄉土地進入都市後,在大漢溪流域上建立具有「原住民部落自主治理」與「建構國家體制下的新倫理」的自然部落。除了藉此瞭解都市原住民在非原鄉的土地上,如何保有原有民族及部落的主體性,並建立都市新領域上,無論是「土地」、「原鄉文化」、「當代都市社會」和「各級國家統治體制」的新的倫理和涵構。透過本團隊在撒烏瓦知部落的研究,延伸為觀測大漢溪流域其它原住民部落的參考及判準,進而討論大漢溪石門水庫上下游流域河岸部落,有關於「部落治理」以及「現代國家」的治理倫理建構。
本片在兩個半小時內,紀錄了自 1993 年到 2014 年間,十多個遍佈臺灣各地的原住民族部落,透過當代與歷史文獻影像的交織,默默述說了 400 年來,許多部落族人如何流離土地、失去山林、遺忘語言…… 最後甚至連名字都被抹去的歷史脈絡與故事。
為能廣泛了解阿美族人對回復傳統名字之想法以及人名戶籍登錄格式之看法,並希望能藉此會議彙整族人意見提出理想且可行的阿美族傳統名字登記之改善方案。因此,想聽聽阿美族人的意見,請大家踴躍參與。
「魯加卡斯」,南興部落消失近 70 年的收穫祭將再次重現!只有月光下的營火及原音傳唱不插電的夜晚,8月21號魯加卡斯歡迎您回家。
「2014南島國際美術獎」今年盛大開場了!今年的南島國際美術獎打破以往美術獎形式改以藝術家駐村的模式進行,要求創作者親赴臺東進駐及創作,親身體驗南島語族在臺東的生活風貌,進而使作品與南島精神產生更深刻的呼應。
今年共有100位(組)藝術家參賽,他們分別來自澳洲、加拿大、香港、中國、日本、馬來西亞、南非等世界各地,許多藝術家對於此次「南島國際美術獎」創新的駐村型美術獎的形式表示高度的認同。
「2014南島國際美術獎」從7月19日至8月31日於臺東美術館展出,希望各界愛好藝術與關心南島文化的朋友們,在本美術獎藝術創作中,互相交流激盪,相信必能再激發出更精彩的藝術創作!
靈與靈之間,會用怎樣的方式交織、相遇?是怎樣的際遇讓Sikawasay們踏上了靈路?每次儀式當中,其舉手投足間又充滿了什麼樣的靈力呢? 「靈遇:在沉默裡交織 肢體工作坊」將以另一種方式來記憶、來展現,並從中尋找到開啟使我們可能明白儀式之門的鑰匙!
成長的過程中,寒菘的父親Kuale(杜冬振)為了更好的教育,舉家自新好茶遷居到平地,但只回到家裡,總是充滿著母語,以及一個又一個舊部落、家族的故事,每逢假日,必定由爸、媽帶著,回到新好茶過部落的生活、玩部落的遊戲,並與部落族人互動,讓寒菘和弟弟、妹妹總是期待假日的到來,覺得山上的生活真是快樂!正因為父親的用心,註定寒菘一生所思、所念的,都是部落……
今於2014年八月至十月下旬,受屏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邀請舉行個展<扛著祖靈的筆 畫魯凱>,預計將展出「愛-創作的動力」、「繪本故事-Maca ki umu:伍姆的嘛喳註」、「精神-里古烙」、「記憶-土堆下的好茶部落」四個大主題,創作作品涵蓋油畫、壓克力、水墨、鉛筆素描等不同媒材,透過畫作敘說一個又一個緣自於「愛」與「思念」的故事,期待能透過故事,落實一般教育與民族教育的交流與對話,讓不同年齡、不同族群的朋友們,看見並重新認識我們的土地,以及過去先人原始而質樸的靈魂。「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是目前臺灣唯一完整展出代表器物「巴圖形石器」的展覽,特展以3百餘件史前出土文物的考古文物呈現、互動遊戲及實景復原方式表現當時大湖文化的聚落空間配置,展出內容淺顯易懂並具教育推廣意義,相當適合親子一同前往觀賞 「大湖文化」是在高雄市湖內區大湖遺址是最早被發掘的,1920年八田與一興建嘉南大圳時發現烏山頭遺址,開啟大湖文化研究序章。「大湖文化」蘊含著臺灣西南部平原先民的履跡,也是臺南發展史中不可或缺的拼圖,「湖漾巴圖-大湖文化特展」透過考古的發掘與研究,將拼湊出大湖文化人的生活樣貌,串起依舊深埋藏在這塊土地上的片段臺灣史。
臺灣長什麼樣子?環境的地景形貌是自然風土與人文民情兩造,長時間交互流動與作用所積累的整體表現,當代的臺灣人可以很輕易地從地圖上,透過外型輪廓辨識臺灣,而各時代的記錄者們對寶島臺灣的想像卻是各有不同,因此我們很難想像16世紀西方人繪製的地圖中,臺灣曾以許多不同的形狀出現。同樣的,在攝影技術普及的今日,我們也很難遙想數百年前的人,是如何觀看臺灣這塊土地上的自然與人文風土,這些不同的時代、族群及階層又是如何製造與記錄時代風景?是否有不同的關懷重點,有無將自身的想像投射於臺灣景觀的圖譜中?請跟著臺灣山林的山巒起伏,一起穿越時代重返17世紀,在時間的長河上緩緩航行向現代,以鳥瞰臺灣到貼近土地,看看不同時代的人們透過遠、中、近三重視角,呈現出的臺灣景像,使身處在同一方寸土地上的我們,透過爬梳土地時代的風土景觀,不僅從中觀看我們周遭環境在歷史境域裡的變與不變,並體認「人.空間.環境」三者之間流動且緊密的共生關係。
你也有原住民或部落的故事要分享嗎? 《Mata‧Taiwan》熱情徵文中!
也歡迎加入我們粉絲團, 每天追蹤原住民文化、權益大小事!
圖片來源:Ming Wei Huang(CC Licen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