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年前,來自魯凱族的 Moagaii(柯梅英)、卑南族的 Senayan(賴秀珍)、排灣族的 Ivi(卓秋琴),因著不同的理由加入了「原舞者」,這三個女子,在「原舞者」相識、相知、相惜,即使最後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但就像祖靈的託負一般,他們與生俱來的動人嗓音,牽引者三人逐步走上原住民族古謠及文化的保存及推廣之路。
卑南
-
-
今(2017)年 8 月,卑南族人迎來現行教育體制內第一所學校型態辦理實驗教育小學 ——「臺東市南王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將以卑南族文化為導向展開實驗教育。但令卑南族民族議會憂心的是,學生從實驗小學畢業以後,卻沒有能夠繼續銜接的中等教育學校,且台東縣是卑南族各部落分佈的區域,卻除了 Puyuma 花環實驗小學以外,沒有其他民族教育學校。
-
那個暑假夜晚,姑姑除了說笑話給我聽,也講一些故事:她小時候的某天夜晚,大人們傳言名為 Suniuniu 的女神,百年一遇,將隨滿月現身海上。灰黑的天海之間沒有邊際,飄搖幻動的雲影使月光更為隱密。經過漫長等候,一張高貴寧靜的面孔自雲中凝聚,浮現。眾人失去聲音,只是靜靜地注視著那隨即消散的女神面影。那故事中的滿月之海,與我記憶中從 Kasavakan(編按:建和部落)視線越過田地看見的太平洋完全不同。後來我並沒有在別的地方聽過類似的故事。
-
今(2015)年 4 月,我們三人結伴初次照訪位於新竹尖石鄉的水田部落,抵達目的地前對部落的想像奠基在公視節目《我們的島》於 2011 年 1 月關乎環境破壞的報導:由於薑田開闢在部落山坡地上,為了種植生薑而大量砍伐原有竹林,也使用大量農藥與肥料,伴隨大面積薑田而來的環境汙染與「土地開發」,成了部落居民擔憂的源頭。
-
重新繼續喜歡上花環。 重新喜歡海、海風、海洋的節奏。 那是以前我沒有如此深刻感受過的,花與海與人的連結。
-
今年《海邊的孩子》,表演組合除了海線的阿美族,還有「山上的孩子」── 台東新園部落(Kalarulan)的排灣族 Zamake(查馬克)、卑南族知本部落(Katratripul)的 Nawan(阿修),與建和部落(Kasavakan)的 Shan Hay(高偉勛),呈現多元的族群風貌。 訪問過程中,感受最深刻的,除了幽默的言談,還有他們對自己文化的使命感:一定要認同自己的族群,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別人你是誰 ── 這是「前浪」哥哥,想要傳遞給「後浪」弟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