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吃一鍋飯,找回「人」的緊密關係!——Min Bunun,東布青「成為人」的道路
東布青的 logo,立著三塊石頭,中間燃著火。在布農族(Bunun)傳統文化中,baning(爐灶)是家屋中的核心,也象徵著同為一家人的緊密連結。同吃一鍋飯(tastu baning)的人透過每日的共食行為,反覆確認彼此的社會關係。
東布青的 logo,立著三塊石頭,中間燃著火。在布農族(Bunun)傳統文化中,baning(爐灶)是家屋中的核心,也象徵著同為一家人的緊密連結。同吃一鍋飯(tastu baning)的人透過每日的共食行為,反覆確認彼此的社會關係。
前(2015)年布農族獵人 Talum(王光祿)因年邁母親上山打獵而遭判刑 3 年半,引起社會關注。該年底,Talum 拒絕報到入監,檢察總長顏大和援引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提起非常上訴,並暫停 Talum 入監服刑。之後今年 2 月開庭調查,又創下了非常上訴案首度由合議庭開庭聽取檢辯及專家學者陳述意見的紀錄,開庭過程也第一次透過網路直播。
從踏入山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經把自己默默地交付給了山;我可以選擇作為荒野中單純的登山者,只專注於自身能力的培養、追求自身的想望。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 在我心目中,山是一所學校,也愈來愈清楚,山,就是我要投注力量之地。
馬遠布農族遺骸爭議,在近日的協調會上有了正面的發展。根據 2008 年的紀錄,台大醫學院解剖科藏有約 1,580 具/件人體遺骸,其中 207 具/件來自(法定)原住民族中的五個族群,120 具/件得來自兩個平埔族群,其他多數為福佬人,亦有客家人的遺骸。
「祖先們不要害怕,我們搭直升機回來看你們了,我們不是日本人要攻擊你們!」終於回到家,眾人聚集在日治時期的蕃童教育所 ——「壽」,老人家對著日本神社唱著國歌(日本國歌),圍著火堆,聊著記憶中的點滴往事。除了到壽駐在所,耆老們也回到各自出生的老家。有些行動較不方便的老人家已無法步行到自己的老家,只能遙望或感受家的味道。
在前日(2/9)最高法院針對 Talum(王光祿)案召開調查庭對外公佈其使用的槍枝照片後,「台灣狩獵研究會」編輯群在這把槍上發現諸多原審判決的論理盲點,故藉由比對本案件槍枝照片特徵與文獻記載的相符程度,一次給大家滿滿的槍械知識大平台!
跟大家分享一些多元「姓」觀念。 前陣子跟同事聊到某銀行把我名字拼錯了這件事,同事除了替我感到不平,也很有耐心聽我分享關於我姓名的緣由:中華民國國民身分證上「姓」和「名」這個概念對許多原住民族群來說是不適用的,因為各族群都有不同脈絡的「命名」與稱謂方式。
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是教會裡的長老,也是非常厲害的獵人,族人們甚至給他「獵王」的稱號。
被稱呼為獵王,不只是因為數量,也不是因為他毫無節制地打獵,而是因為他總能準確地找到獵物出沒的地點、時間,就像是 Diqanin(天、天神)直接在他耳朵旁邊告訴他的一樣。
那瑪夏區的兩大原住民族群,一個是布農族,一個是卡那卡那富族(第 16 族)。前者守護山林;後者守護溪流。 對布農族,狩獵和耕作是遵循植物的生長及月亮的圓缺來進行,其作息與自然環境息息相關,每項祭儀背後都有其對族人的約束,僅取得供養生息的基本需求,不對環境造成額外的負擔。
布農族獵人王光祿(Talum)持槍狩獵被判刑,最高法院檢察署檢察總長認為王光祿案涉及憲法保障《原住民族基本法》(下稱「原基法」)文化,與《原基法》及國際人權公約暨《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野生動物保育法》(下稱「野保法」)之法律適用,於 104 年 12 月 15 日提起非常上訴。最高法院在今天(11/29)上午 10 點召開王光祿非常上訴案調查庭,是臺灣司法史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