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遇到太多人對於道卡斯族有錯誤的刻板印象,非常抱歉道卡斯族因為是弱勢族群,不常出現在鏡頭上讓大家認識,這是我們在未來需要更努力的方向,針對幾項問題暫且先做個簡單說明澄清。
道卡斯
-
-
在這次課綱爭議裡,有兩篇由網路票選進入前十名兩的文章,被外界批評為歧視原住民。其中一篇是由清領時期在台官員阮蔡文所寫的〈大甲婦〉,另外一篇是由漢詩人陳肇興所寫的〈番社過年歌〉。
-
我們能夠透過文言文認識到當時的臺灣原住民族嗎?或者,根本沒有機會認識到。 教改論壇 8 月 18 日召開記者會,批評日前透過網路票選的 10 篇推薦文言文選文多篇內容不宜,比如清代文人阮蔡文的〈大甲婦〉,描寫臺灣平埔族群的家庭勞務狀況,作者為婦女的辛苦打抱不平,但其中文句如「土番蠹爾本無知」,被認為是歧視原住民。對此,台南女中國文教師、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林秀珍說:「針對『歧視』只說歧視,才是廉價的教育語言」。
-
「水尾國小附近也是一新里的範圍,當地在清朝時曾有張姓武官率兵駐紮……,目前其子孫仍居住在國小旁的赤崁台地山腰處,四合院式的老建築,是埔里相當罕見的格局,顯示張家曾經有過不凡的歷史。」(潘祈賢、劉文浩《 埔里‧客家》pp.46-47)
-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早期即居住著多元族群的原住民族,除了官方目前認定的 16 族外,仍有許多原住民族群居住在台灣,或許教科書上沒有教,但這些族群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然而,對自己根源有興趣的民眾,常常不知道從何找起,可能就錯失放棄了探究自己文化脈絡的機會。
-
編按:客委會主委李永得 5/23 到立法院備詢,其中國民黨立委黃昭順質詢「浪漫台三線,你要讓我知道是哪三條線?」,讓李尷尬回應「台三線不是三條線,而是沿線有客家地景的一條公路」。但若考慮台三線在許多路段是沿著清代延至日治時期的「土牛紅/藍線」與「隘勇線」建築,那麼我們的政府官員在經營「浪漫台三線」觀光,可能還得由更多歷史角度來看。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