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13)上午立法院舉辦了一場會議,主要目的是審查各版本的《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草案》,整天的議程中,絕大部分的委員都對草案表示支持。在這樣一片和諧的氣氛中,還不時會聽到一些令人莞爾的言論,宛如整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不理解的縮影,卻透過部分立委的嘴裡說出,例如: 「請問夷將主委,您在這個 16 族 42 方言當中,會說幾種?」
巴宰
-
-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早期即居住著多元族群的原住民族,除了官方目前認定的 16 族外,仍有許多原住民族群居住在台灣,或許教科書上沒有教,但這些族群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然而,對自己根源有興趣的民眾,常常不知道從何找起,可能就錯失放棄了探究自己文化脈絡的機會。
-
編按:客委會主委李永得 5/23 到立法院備詢,其中國民黨立委黃昭順質詢「浪漫台三線,你要讓我知道是哪三條線?」,讓李尷尬回應「台三線不是三條線,而是沿線有客家地景的一條公路」。但若考慮台三線在許多路段是沿著清代延至日治時期的「土牛紅/藍線」與「隘勇線」建築,那麼我們的政府官員在經營「浪漫台三線」觀光,可能還得由更多歷史角度來看。
-
沒有名字的人/13 號,潘軒豪 採訪這天,桌上攤開著兩面織工繁複的走鏢旗(註1),是每年農曆 11 月 15 日巴宰族舉辦新年時,青年以腳程決一勝負所贏得的榮耀象徵,而這兩面旗幟的所有人,是潘軒豪,自南投山城的埔里愛蘭而來。
-
我們今天來這邊烏牛欄之役紀念碑,也就是 228 事件的最後戰場,這個地方也是早期道卡斯族的傳統領域,叫做牛相觸,對面遙望巴宰族的部落,也就是所謂的烏牛欄。 但是我們的課本從來沒有教我們這些 ── 甚至今天埔里的元宵攻炮城竟然是以攻擊平埔族群的部落為主題,完全不尊重我們的尊嚴。
-
在臺灣,民眾的國族認同又相當分歧,這導致統獨之爭無可避免地延燒到臺灣人的血統議題上。有些中國國族認同者強調兩岸民眾都是「炎黃子孫」、「血濃於水」。另一些臺灣國族認同者則強調多數臺灣漢人擁有原住民血統,不同於中國人。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