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女巫》這部連載漫畫,描述隱身於都會的 7 位女孩,其實是擁有植物、動物、光明、魅惑、預知夢等不同性格與神秘力量的女巫,這些讓讀者深深著迷的角色,不僅討論熱度高,也成為許多 cosplay 愛好者的靈感來源。 《北投女巫》是簡士頡的代表作,一方面結合了他本身喜愛的女巫或有時尚感的魔女角色,另一方面也是將自己從小長大、卻其實很陌生的天母,透過北投的文史景點或建築融入作品裡,邊畫邊重新認識原居於此地的凱達格蘭族。
凱達格蘭
-
-
今日位於北投區豐年里一帶,舊稱為「番仔厝」(註1);其中,番仔厝保德宮的「番仔獅」(又稱「番仔厝獅」),是北投地區廟陣舞獅文化中值得一提的獅舞,這個名稱除了是長久以來地方上用來區別與其他廟陣獅團的辨識用語之外,實際上還涉及到區域內族群文化的差異性,與民俗祭儀發展的的特殊歷史脈絡。
-
「台北不是我的家」是創作歌手羅大佑的成名曲《鹿港小鎮》當中,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句副歌歌詞。它代表多少旅北學子和出外打拚的年青人想家的共同心聲,成為 80 年代台灣流行歌曲的一個文化註腳。 而最近這句歌詞又被重新搬上擡面,成為凱達格蘭文化館整修半年之後重新開幕的展覽名稱:「台北不是我的家-我用血汗打造一個都會,把原鄉留在夢裡」展覽,探討平地原住民和山地原住民在傳統領域之外,近半世紀以來誕生的「都市原住民」遷移與流動的社會變遷及勞動生命史的轉變。
-
台灣是個多元文化的社會,在早期即居住著多元族群的原住民族,除了官方目前認定的 16 族外,仍有許多原住民族群居住在台灣,或許教科書上沒有教,但這些族群卻真真實實的存在著。 然而,對自己根源有興趣的民眾,常常不知道從何找起,可能就錯失放棄了探究自己文化脈絡的機會。
-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位於宜蘭縣南澳鄉的漢本遺址經宜縣府以七大理由函請文化部文資局列為「國定遺址」後,經今日(7/1)下午文化部文資局召開「第六屆第1次遺址審議委員會」,確定列漢本遺址為國定遺址「Blehun漢本遺址」,然文化部仍無法確定漢本遺址是否能現地保存,僅表示請交通部協助提出保護遺址又不影響通車的方案。
-
漢本比較廣為人知的機會,是出現在十年前的電影《練習曲》中那一幕「離太平洋最接近的車站」(而非現在的多良),男主角東明相與立陶宛女孩相遇在大海之前的畫面。後來由於漢本遺址的發現,漢本的名字才又頻繁地登上各媒體平台。